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向丽 《长江论坛》2015,(3):71-76
近几十年来,武陵民族地区依托资源与环境优势,逐步发展起了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传统产业实现了现代转型。产业转型是文化变迁的基础和动力,转型过程中,农民和农村社会均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从劳动、消费、闲暇、交往四个方面揭示了武陵民族地区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向丽 《思想战线》2021,47(6):151
“审美资本”和“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议题,该问题阈源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空间隐喻的再讨论,亦即,审美和艺术不只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在当代社会发挥出基础性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审美/艺术与经济如何基于人的情感结构而建构新型关系的纵深探讨。藉此,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既是对于审美资本在当代社会转型和变迁中所发挥作用和意义的显现,同时也是基于审美资本的特殊性,对审美的资本化及其可能的旧病复发提出的批评与重构。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4.
边贸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广西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中国与东盟陆上最便捷的通道.圩市是农村商品流通的载体,边疆圩市是促进毗邻国家边贸的重要平台。发展边疆圩市有利于边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友谊与团结,有利于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稳定。流通现代化是促进圩市发展、边贸市场升级和转型以及解决边疆“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指导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在课堂上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内容设计1.教学内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2.教学目标: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辩证关系,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3.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模式。4.教学安排:(1)设置情境:(点CAI课件两段录像)荷兰人利用风车和堤坝抵御洪灾…  相似文献   
6.
向丽 《长江论坛》2015,(4):68-73
本文以湖北来凤县为例,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供需特征、矛盾、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地方性和现代性并存的特征。供给上,民族地区尚未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建议加强供需调查、保障经费、聚集人才、城乡分步实施、立足资源,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四川省委提出的实现三大转变,用新思想新观念推动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才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将直接作用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观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更为突出。基于这一考虑,本文着力研究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向丽 《思想战线》2019,45(4):148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审美和艺术在治理实践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功能。审美治理将审美和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活动,织入“治理”隐秘而精妙的机制之中,它并非完全被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规制,而只是“编织”。审美治理作为一种斡旋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基本层面的活动,其内在的机理在于主体自身的革命。随着感知结构的溶解与习性的变迁,治理在改变人的机械性和本能性中真正地运转起来,它旨在给予一种新的审美配方,重构人的感知结构,从而搅拌出一个新的感觉共同体。在此意义上,审美不再局囿于艺术作品及其活动,而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感知经验。  相似文献   
9.
乡愁乌托邦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中国审美现代性和中国经验的考察与把握,同时也结合对中国悲剧美学精神的理解而形成。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与实践,它一方面从过去探寻那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被破坏了的、但仍具有合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它又能够在多重文化叠合的当代语境中酝酿属于未来的力量。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两个关键内核,它们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几乎同时产生,二者互相叠合构成了一个双螺旋结构,蕴藉着巨大的、充满着内在张力的情感空间。乡愁乌托邦规定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性”,红色乌托邦规定着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目标,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审美现代性之路才能够基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当代语境通向未来。  相似文献   
10.
审美认同并非在一个自为的纯粹空间中自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它往往是在"他者"的意识形态凝视中被形塑从而生成。亦即,"他者"是一种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意识形态凝视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自我的审美认同往往是自我与他者共谋的结果。于此,如何发掘这种"凝视"和共谋背后隐藏着的审美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审美和艺术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审美人类学1以其田野工作和敏锐的洞察,将为此提供新鲜的观察视角和更为广阔的理论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