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自信是一种理性的自信,坚定理论自信须充分尊重理论自信生成发展规律。现实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固化、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做法和倾向,本质上是丧失理论自觉和思想独立的反映,是理论不自信的表现,也是理性自信观缺失的结果。新时代加强理论自信建设,理论自信观首先要回归理性,以夯实理论自信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理性自信观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是:真理是理性的对象,解决理论的真懂真信问题不能长期依凭非理性因素,理论自信源自理论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源自人们尊重实践、崇敬科学的彻底科学精神,源自人们勇于面对一切理论质疑与挑战的科学严谨态度。理论自信具有可传导性,坚定理论自信需要优秀理论思想成果的实力支撑,必须结合时代新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文化产品的科学性品质,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为理论自信充足底气。  相似文献   
2.
政治是需要妥协的,历史往往也是在政治妥协中前进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没有拒绝必要的妥协和让步,同时又正确地把握了妥协与让步的分寸和限度,尽可能将妥协、让步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最终解决了如何选择最佳途径和手段来实现最终目标的问题,缓解了"最高善"的目的与"必要恶"手段的紧张关系。历史证明周恩来是一位善于且成功利用政治妥协,成就伟业的杰出政治家。  相似文献   
3.
国际互联网与党组织的功能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网络化浪潮对执政党生存和运行的社会政治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服务于政党广阔前景,积极把握党的组织功能开发的新技术机遇,提高党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能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承接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必要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出发,并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共享共用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不断开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天与人关系的紧张、对立和冲突的事实出发,从新发展观层面审视当代中国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发展无限性矛盾的尖锐程度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制约,分析了当代社会陷入生态困境的认识论根源,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梳理天人关系,构想合理的发展理念,提出化解天人矛盾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少斐 《求实》2005,1(3):78-80
在发展私营经济中如何使产业工人精神生态和基本价值观不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侵蚀,增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整个工人阶层的凝聚力,仍是一个尚未破解的难题,值得关注.当前,私营企业职工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精神贫困等都是观念"世俗化"的表征,已成为工人阶级先进性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大众日常生活世界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地生根,提供宽广坚实基础,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校验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基础场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日常生活世界的有机融合,是一种从实践层面着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让它在大众生活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体现出其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自主性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彻底性等优势理论品质,为它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开辟了广阔前景。要让大众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路径,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里自觉地进行选择,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实践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品格的本质要求.但是,当前却存在着制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百姓生活的外部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理论宣传因素.为此,要努力增强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增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促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心,引导百姓积极、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李少斐 《理论探索》2012,(2):18-20,60
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历史语境下传入中国的,其特定的初始传播语境曾严重制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之遭遇误读、曲解,与其初始传播语境的"量"和"质"、"门径"和"桥梁"以及传播主体不无关系。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介质与方式,有效利用传播媒体,进一步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以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沿着经典作家开辟的理论道路来创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化"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