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及社会责任的承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剧烈分化.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社会阶层,目前已经崛起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推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新社会阶层目前对社会的贡献还远远不够,在其强烈谋求政治地位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如何在提高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度的同时,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理论界和政府应当共同关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自2000年以来,"一事一议"制度已经成为村级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主要制度形式。经过10年来的实际运行,在一些农村,"一事一议"制度陷入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从村民参与角度来分析,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事一议"过高的组织成本,少数参与"一事一议"的村民利益受损,激励机制的缺失,村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差异等。走出"一事一议"制度的实践困境,要合理估计组织成本,规范权力结构,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构建合理的村级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确保村民对"一事一议"的参与达到制度预期。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管理格局中,信任是公众与政府之间如何互动的一种反映。它包含两种形态:一种是信任连续谱上的分散分布,另一种是信任连续谱上的集中分布。社区居民在政府强势面前,会选择自己的特有行为方式—不明确表达、欺骗、讨价还价、抗争—来诠释他们与政府的信任冲突。政府角色认同获得的信任建构应该塑造两种制度化的机制:一个是基于平等主体的压力机制,另一个是基于制度化信任资源提供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作为科学发展观之实践有效性的两个维度,价值与理性的分裂不仅造成人类对自我的过度自信,从而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而且也使人类过高地估计了理性精神的能量,从而丧失了道德主体的伦理关怀,泯灭了作为个体的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自抑能力,最终导致了人类的自我异化。因此,消解价值与理性的裂痕,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最终达成以超越主客二分为核心的文化样态,就成为科学发展观之实践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任媒介主要包括日常话语、接触、民众参与和文化符号.它们分别通过代表正向效应的“街谈巷议”和代表负向效应的“流言蜚语”两种方式,旁观-过渡-决策三种类型、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四种政治文化,来建构和影响村民与乡镇政府之间的信任.为了使政府信任媒介能够对政府信任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我们的制度系统应该建立三种信任获得机制:一是乡镇政府信任的压力机制;二是乡镇政府信任的动力机制,三是乡镇政府信任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这一论断表明,一个政党或政权要想长久地存在下去,其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必须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必须构筑起强大的政治向心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构筑强大政治向心力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7.
信任危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病态体征,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因此,寻找一个合法有效的理论路径,重建社会信任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学术使命。而契约社会作为一种法治型社会,通过对风险的限定减少了信任建立的不确定性及非理性,从而为信任的重建确立了普遍的基础和客观的标准。因此,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就成为重建社会信任必然的逻辑走向。而要构建契约文明的图式,首先就要消解二元社会交往结构,走出信任主体的非对称性误区,凸显文化视觉中的契约意识,实现非理性的情感信任到理性的规则信任的转化;其次要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营造社会关系多样化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8.
当生命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要前者还是要后者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把生命绝对地置于道德视野下,那么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也难以解决;如果生命完全跳出道德界限,又有可能造成道德失控。生命在现代社会“悖论式”的存在,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逻辑上反思现行道德规范存在的合法性。而道德规范要想为自己的合法性存在做辩护的话,必须解决两个前提:一个是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一个是道德评判的宽容性。在此前提下,道德实践的有效性也必须同时遵从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理想道德的“平民化”;另一个是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逻辑是思维的法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准绳,也是规范一切学说和理论的标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其本质内涵的逻辑展现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深刻认识与把握属性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策略逻辑,这对于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鸣铎  邢鸿儒 《学习论坛》2009,25(10):61-64
维度是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方位、角度和层次的概念.从哲学的维度来看待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根本要求的学习理解,有助于从思想体系的高度、理论内涵的深度、世界眼光的广度和精神价值的尺度,进一步强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