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闫方洁 《唯实》2012,(8):50-53
列斐伏尔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独具特色。他扩充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把广告指认为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代表。广告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成为了包含象征和修辞的元语言,并催生了符号消费的产生。广告成为意识形态实质上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消费剥削机制的诞生。它通过对人们欲望的控制,将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一一纳入消费社会的体制中。具体来说,这一控制过程的实现是由大量功能化的符号系统——“次体系”来完成的。基于生活世界的平台,列斐伏尔实现了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符号学与微观转向,具有显著的后现代风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研究了列斐伏尔与哈贝马斯的日常生活批判思路。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从日常生活世界这个微观角度入手来批判现代社会。不同点在于,列斐伏尔主要批判了现代日常生活逐步蜕变为消费世界,哈贝马斯则批判了生活世界被体制与制度侵蚀、被殖民化的现象;列斐伏尔求助于诗性的语言学革命来实现现代的乌托邦,而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的希望在于寻找新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非对抗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能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正视矛盾、持续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立足中国自身、破解文化争辩、演绎未来趋向的主体性文明叙事,在文明的反思与抉择中生成以唯物史观中国逻辑关切现代文明的理论范式。基于不同时空坐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呈现出三种不同存在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展现其实然存在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趋向擘画其应然存在形态,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复归方式通过弥合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呈现其过程形态。新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全面与协调的关系,不断推进文明实践的系统谋划与现实展开,开创一种全新现代文明的超越性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进步及其三维评价尺度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发生着变革,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更新,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行军中,充满着不同群体的斗争与妥协,有着发展也有着退步,纷繁错综。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6.
詹姆逊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唯一科学.并具有解释资本主义的优先权。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期方法将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与之对应的文化阶段分别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层面的概念图式构建,詹姆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发生着变革,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更新,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行军中,充满着不同群体的斗争与妥协,有着发展也有着退步,纷繁错综。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科学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同时回答了为何发展的问题,具有深刻的价值性。在一般意义上,它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确立了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主体地位,同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样一来就明确地勾勒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价值目标、价值主体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9.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不变、根据变化的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它们一方面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保持了理论品质和精髓的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特的理论内容和表述方式,实现了理论的不断提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不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必由之路。恒定性与前进性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及其理论演进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主要解决"为何发展"与"如何发展"两大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发展观是否具有认识上的科学性,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反映出发展现特定的价值取向和底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坚持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