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吕俊彪 《思想战线》2012,38(5):18-22
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重要的聚居区域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亦有较为明显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剧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发展主义思潮建构了人类文明的虚幻现实,这种思潮把城市描绘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惟一归宿,从而不仅为国际资本攫取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强壮的劳动力和最具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提供了现实的借口,更使当地人陷入到一种"无家可归"的后现代主义式的精神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一个族群的生计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总是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结构(规则与资源)和族群文化相适应.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广西京族人生计方式变迁的过程进行考察,分析了京族人生计方式变迁的特点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缘,龙脊古壮寨潘、廖、侯等姓氏的村民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一方面,围绕村寨资源所展开的争夺,以及国家权力的相对淡出,村民们的关系时常趋向紧张;另一方面,相同的地缘亲缘等关系也为之提供了消解的途径,从而保证了乡村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生态环境大多比较脆弱,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但传统文化的保持则相对完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急剧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较少民族传统的生计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日趋凸显。只有秉持文化自觉的理念,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才能焕发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作,被认为是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有效途径。然而,民族文化的这种运作方式,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本文探讨了民族文化资本化运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指出,只有理清民族文化资本运作中的产权关系,进一步明确经济资本的社会责任,激发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内生活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吕俊彪 《思想战线》2011,37(3):90-9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同时蕴含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人类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性源于其作为一种体现社会共同意识的象征物,具有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天然属性"。然而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必须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现实的社会基础,以获得传承与发展的无限生机。如此,神圣与世俗的通约,也就成为全球化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一项艰难的悖论性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