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回顾十六大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主要包括转变社会管理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手段、改革社会管理的体制、完善社会管理的格局、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等五个方面,针对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存在着形式主义、虎头蛇尾、生搬硬套、避重就轻等问题,提出了八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深化综合体制改革,突破改革瓶颈,将社会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先导;立足老百姓实际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夯实社会管理的民生基础;鼓励社会创新,保障社会权利,促进社会领域自治形成;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诚信社会环境;畅通利益诉求机制,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维护基础社会秩序;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新媒体管理,打造健康的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中国社会治理经历了借鉴西方、探索本土、超越西方三个阶段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话语。"共建共治共享"是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方式,体现了权、责、利的动态平衡。"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体系有五个步骤:通过"硬性规定+弹性引导+利益引导"促进治理共同体发现,通过"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路径"促进治理共同体参与,通过"合作空间+合作平台+合作规则"促进治理共同体合作,通过"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政策"促进治理共同体创新,通过"利益表达+利益补偿+利益共容"促进治理共同体共享。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既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政策的基石,更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基础。其广泛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成正比。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的制度渠道在不断拓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文章在梳理总结公众参与对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社会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意愿与能力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的公众参与需求,将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划分为四种参与路径来进一步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4.
周进萍 《群众》2020,(6):44-4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我们既要坚持和发扬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基层治理优势,又要深入分析其中依然存在的短板弱项,以此为抓手精准发力、完善提升,切实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范畴。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多元的,经济基础也是多元的,但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是一元的。经济基础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群体在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和组织。上层建筑分为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是政治、经济、法律等思想,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群体在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政治上层建筑是政治组织,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群体在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上层建筑是多元的,但占主导地位的上层建筑是一元的。上层建筑具有层次性,思想上层建筑的顶层是制度性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的顶层是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