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浙江省某山村的调查为例,考察村落、家庭中生态因素与村民民俗之间的有机联系,探求山村农民环境行为与当地环境变迁的互动机制,试图解决村落家庭语境中民俗的文化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
切实贯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将环保目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环保实现民生目标,环境保护已由单纯的国策变成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二五“规划对环境与资源保护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首先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最高纲领,建立更严格和更完善的宏观的资源环境政策,其次将生态理念贯穿到政府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保护环境资源和生产效益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环境伦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为自由主义提供存在理由。自由主义漠视资源有限性和环境发展规律,主张不加限制地使用资源和自由对待环境。可持续发展论认为,人类有权利用、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通过保护自然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和谐。环境正义论认为,应当从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两个方面约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价值观主张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资源开采两个方面立法,以挽救生态危机,拯救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4.
姜渊 《行政与法》2013,(9):38-4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生态和谐是人类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从个体来看。人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因此。生态和谐的发展目标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造就生态和谐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和有效方式。但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等都严重地阻碍着生态和谐理念的推广。所以,需要个人从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入手,从自身做起,共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西方伦理的哲学根基。将"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比较,不仅能正确认识其内涵本质,还有利于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人类超越狭隘自我,正确进行自身定位,扬弃旧的价值观,矫正传统的发展道路,实现人类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姜渊 《政法论丛》2023,(1):124-134
联防联控的制度核心是大气环境治理合作,合作规范与合作激励是推动合作的两大维度。而对合作动源的探索,应是联防联控研究的基点。在联防联控的实践经验中,中央给予地方政府的纵向压力在双重维度下推动了大气环境治理合作。但在纵向压力的背后,真正的动力之源是环境质量责任。不同于传统的惩罚不法责任,环境质量责任驱使地方政府自主追求合作规范的推进,同时形成了治理合作与利益分享的良性循环,进而持续地产生合作激励。为了有效地开启这一合作动源,环境法律需要将环境质量达标机制作为联防联控制度的标配,并通过机制的科学化来保障合作动源的开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