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并于200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它的公布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王康寒 《特区法坛》2007,(2):11-12,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浩瀚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类永恒期盼和追求的理想世界。这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而司法是其中一个极富实践性的基本环节,是社会和谐链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层面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司法是连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主要桥梁,是对国家法律制度是否完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检验.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手段。稳定、发展、文明和进步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准,公平与正义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基础,任何的社会动乱都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和失衡。因此,司法机关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司法公正,为实现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3.
王康寒 《海南人大》2006,(3):38-39,27
四、人民陪审员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凭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司法的传统经验,我国陪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从1979年陪审制度恢复至今的司法实践中,由于过去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实施中存在诸多困难,陪审制的适用日渐减少,问题日益凸显,其具体表现有:  相似文献   
4.
王康寒 《海南人大》2007,(11):36-3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标志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