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综合类   1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的内在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产物。 我们探寻统一战线工作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二者前呼后应、相辅相成的关系,旨在 强调当今统一战线启动凝聚力"世纪工程"必须首先强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只有既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股力量,又妥善协调好社会各层面、各个体民族和中华民族整体这三类主体的凝聚力,并将民族的共同心理、自我意识和民族精神这三种促成群体凝聚力的观念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刍议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三个“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种族、地域、职业、宗教等不同性质的分类形成了人类不同类型的群体归属。因此,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协调内部民族关系,也要考虑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还应考虑到协调利益群体关系。唯有如此,社会才可能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4.
统一战线与民族凝聚力的辨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从统一战线的对象、范围来看,统一战线是民族范围内的统一战线(国际性的统一战线另当别论),而不是外在于民族的东西,因此,讨论统一战线和民族凝聚力的关系,实际上是讨论一个事物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它们是一种"外"和"内"的关系,即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本文认为,从二者的构成要素上看,国家凝聚力的外延比民族凝聚力要多;从作用方式上看,国家凝聚力主要是政治认同,民族凝聚力则主要是文化认同;从相互关系上看,民族凝聚力是基础,国家凝聚力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促。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以炎黄为旗、汉字为记的伟大民族。方块汉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因为汉字的形象表意使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汉字的隽永涵义使之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汉字的多维向度使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汉字的普及公用使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汉字主权国的公民,当更好地坚守、承继和使用方块汉字。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意见》精神,对于推进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4月20日,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专家座谈会,来自省委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及本院近30名专家学者围绕领会把握《意见》精神实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广东的主题,各抒己见。《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对座谈会作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期发表的一组短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反映了学院领导和教学科研人员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实质的初步成果,这对深化《意见》的认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的编辑出版是为党的十六大作理论准备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与十六大报告属“同一首歌”:同立论于一个基础——十三年的基本经验;同贯穿着一个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体现了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起到了指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统一战线启动的凝聚力工程是一项凝聚人心的形而上的特殊工程,是一项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强对群体凝聚力形成条件、形成规律、制衡因素的认识,深化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理论相互作用的认识,并注重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自身理论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华儿女的向心对象是中华民族整体,其中,核外群体既要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也要向心于领导核心;核心群体既要向心于中华民族整体,也要向心于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向心力而言,核外群体和核心群体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当代,核外群体为主体时须进一步增强“向党”的坚定性,核心群体为主体时须进一步强化“向民”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