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本文从统一的角度解读中央12条的第六条,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原则立场。文章首先指出:这一条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既吹响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又通过各族人民最高利益与国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完美结合,实实在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社会主义祖国观的和谐统一。接着,从“中华文明古国历史发展与共和国民族根基的统一”、“最高利益与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规范的三元统一”、“坚持国家主权与反对干涉内部事务总原则的统一”等方面入手,逐层对第六条的原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及消亡的自身规律。本单元的讲习思路不仅需要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充分理解我国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是随着民族自身发展规律造就的,还需在线下翻转课堂中,带领学生以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具体环境比拟薪火相传的民族社会历史范畴,具体感悟民族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名概括民族理论政策“12条”的第一条,对民族概念的表述与斯大林民族定义之间有本质差异。这种表述既有效行使民族概念的中国话语权,又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性。文章最后还从国家安全以及复杂性思维等角度对“12条”的这种表述作了相应的阐述,既保持了作者以往研究的一贯风格,又阐述了作者关于“12条”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系列研究的课题主旨。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其原创元素为“四个共同”“三交深融”“两全目标”“一条主线”,原创品格可以概括为“一个全新理念”“两个平衡支点”“三联中国话语”“四边直角定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高校讲习,应当“融会贯通四大体系精神”“正确理解三个基本概念”“高度警惕两个思维陷阱”“全面落实一个系统定位”。与此相关的广西民族大学案例,有“一门在线课程”“两重讲习积淀”“三个刷新版本”“四合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建导的角度学习领会中央12条应对民族问题“三个关系”方面的方略。全文集中诠释第九条,大致分成四个部分:首先强调准确把握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继而阐释我国各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的血肉联系,从而进一步指出通过“四个互相”的途径不断巩固民族大团结,最后归结于为和谐社会建导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概念升级的视角解读中央“12条”中的第四条。认为:该条用“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在首要位置强调了民族自身发展这个民族问题的重点领域,进而明确标注了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或国家之间这些民族问题的警戒区域;通盘把握了全球民族问题共通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更新换代。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作出理解:民族问题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伴随着民族过程不断产生并不断需要民族社会共同面对的历史使命;民族问题的民族性既可在社会转换中生成,也可在社会转换中消解;因而,民族问题只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学习中央"12条"的第十条。首先明确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两个共同",从而论述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不同的侧重,如今在"两个共同"旗帜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最后强调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民族意识调控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涛  龚永辉 《桂海论丛》2002,18(2):69-72
民族意识与民族社会之间的相互调节与控制 ,是民族范畴普遍存在的一条基本规律。作为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关注民族意识调控规律 ,以人民利益为第一原则 ,规定调控的良性目标 ,把握良性调控的大方向 ,全面协调好两种形态三个方面的纵横关系 ,抓好重点、难点和热点。中心环节是对民族意识的直接调控 ,理想境界是对社会系统全方位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解读中央“12条”中的第二条。认为:所谓“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并非某个民族的具体生灭过程,而是人类社会整个民族现象的生灭过程。民族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氏族部落的血缘耗散与族性升级的结果;民族的发展过程具有多元素、多层次、多变量、多方向、多规则的复杂性,各种参量的协同使得具体民族的生灭与转换成为跨越奴隶社会以来至今一切社会形态的漫长过程;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从而使得民族现象在人类社会中自行消失。由于族性超循环的自组织功能作用,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