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本文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对先秦儒家和法家思想中有关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等问题进行探讨,在比较儒家以德去刑与法家以刑去刑思想差异的基础上,认为二者在追求去刑的社会理想方面是相通的,而二者的不同刑事政策主张也在汉代以后也开始得到调和。  相似文献   
2.
李耀跃 《东南亚》2011,(2):26-30
印度法制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移植西方法的过程,英国法的引入推动了印度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法律移植通过为印度近代社会注入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等现代化基本精神促进印度社会转型的同时,对解决社会陋习等方面问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传统文化的许多消极因素仍然困扰着印度社会及其诸多民众,贫穷、压迫和腐败依然存在,全面实现社会平等、自由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英国政治结构独具的法治主义传统使得由英国殖民统治所引领的近代印度社会转型与法律移植密切相关。英国法的输入奠定了"英—印法"体系的基础,法律移植通过为印度注入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等现代理念促进印度社会转型的同时,在解决社会陋习等方面问题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传统文化的许多消极因素仍然困扰着印度社会及其诸多民众,贫穷和压迫并不罕见,全面实现社会平等、自由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印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历了独立后至20世纪80~90年代的混合经济时期和80~90年代以后的市场经济改革时期。不同的阶段,从经营性权利与自由受到立法的诸多限制,到保障公平竞争的立法目标的确立,经济立法在经营者权利保护方面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另一方面,不同于经营性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对待,劳动者、消费者等非经营性主体的经济权利则始终得到了较好的立法保护,甚至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探究印度经济立法经历的权利二元发展,可以从建设社会主义类型国家的目标及民主政治的制约和法治主义传统中得到某些解释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治外法权指向属人主义原则,并在立法管辖和司法管辖两个维度上在华扩张。中国传统对外交涉中的“入境问禁、入国问俗”经典命题言说,在地方社会秩序稳定关切中存续着类似于属地主义的立法管辖理念,也留存着“司法”中因时因事予以权变的实践空间。治外法权与属地立法管辖共存模式的尝试受阻后,清末修律转向以属地主义为原则的国际法管辖逻辑。条约上的司法管辖问题具有排他性,但晚清政府坚持治外法权不应排斥属地立法效力,中国法律禁令对在华外人具有拘束力。清政府在条约交涉和国内立法中以执法管辖作为对在华外人实现属地立法管辖的契点。商务管理上的登记注册立法为实现属地立法管辖提供了制度支撑,外商为降低商业政策风险,多愿遵中国法以求获得中国政府和法律的保护。路矿事务作为特许事项,清政府对之有较强的执法管理能力和意愿。其在矿务立法中试图对在华外人的立法管辖和司法管辖权力作条约上的扩张解释,并将属地立法管辖权作为中外矿务交涉的斗争工具。此类主权宣示性立法技术嵌入近代中国法律文化而影响至今,有待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