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依据江泽民同志“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我们应加强和改进中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根据中专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中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专学生入校时平均年龄为15岁左右,毕业时平均年龄不到20岁。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很易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动摇。在学习、生活、道德、纪律诸方面自我约束、自我教…  相似文献   
2.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推行奴化政策,不允许生产和传播任何威胁伪满"立国基础"的文化产品。这种文化控制是通过《出版法》与《电影片取缔规则》等一系列法规实施的。本文分析了这些法规制定的目的、实施的效果,特别是《出版法》的溯及既往条款、印刷所地点条款和《电影片取缔规则》的儿童保护条款,最终揭示了殖民主义政权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伪满洲国成立后很快构筑了基本法体系。伪满基本法中,规定政府机关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组织法》处于核心地位。本文重点分析了《组织法》对傀儡政权的政治设计。作者认为:日本殖民者设置"参议府"是为了防止立法权和行政权出现独立的倾向;虽然《组织法》包含着权力分立的原则,但实际上立法权、监察权均是行政权的点缀;伪满政权立法迅速,但并不周详,《组织法》的个别条款存在混乱和矛盾。  相似文献   
4.
伪满成立后,颁布了殖民史上独一无二的《人权保障法》。通过对法律文本的解读,本文批驳了日本右翼史学家美化《人权保障法》的观点,还以结社权和通信自由为例,揭示了日本殖民统治下人权实态与法律规定的严重背离。可以说,伪满洲国任何冠冕堂皇的法律文本都掩盖不了三千万东北同胞生存权受到根本威胁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稻盛和夫的著述非常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活法》。该书早已翻译成中文,分两卷在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篇幅简短、案例生动、说理透彻,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企业需要哲学;人生与经营都重在态度;具体的经营方法。作者结合《活法》一书,阐述了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最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很多人主张以西方的现代管理模式为基础。这种观点忽视了传统文化对经营者的现代意义。本文以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为例,从传统的商业模式、日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对于经营者提高心性、管理企业的意义。同时,本文建议,中国当代的企业家要避免在经商与做人两个方面都忽视传统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7.
1915年《中日民四条约》签订后,日本依据商租权条款在中国东北投资设厂,结果遭到历届中国政府与人民的强烈抵抗。为维护"满蒙利益",日本最终全面入侵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1932年以后,为彻底解决在中国东北的土地权益问题,日本开始整理"商租权"。在此过程中,日本人的土地掠夺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半数以上的商租权转化为伪满洲国《民法》上的所有权。本文分析了商租权整理的条约依据、国内法依据以及进行的程序,揭露了商租权整理的殖民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通过不同的媒介,解读和接受本民族优秀历史人物的思想精髓。这是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作用的一种体现。稻盛和夫是当代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在他成长和创业的历程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三个: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石田梅岩。本文以稻盛和夫的讲话与著作还有他的经营活动为依据,分析了这三个人物在不同方面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淡化政治对立、深化经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东亚国际关系日益明显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术界对东亚文化交流、东亚经济一体化、东亚共同体的建立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各个学科来说,单独关注中日关系或者中韩关系,已经不能满足学术发展的需要。“日本学”、“韩国学”如果能不断相互借鉴、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世纪60年代日共与苏共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党关系恶化的三点原因首先是双方对《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不同态度,另外,美国和中国的因素也对两党关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