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向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何实现千百万农户的独立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需求的对接和整合,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解答农户“苦恼的疑问”是当代中国农村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河北省大名县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基本思路是:  相似文献   
2.
社区社会资本:概念、方法及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概念有多重定义,科尔曼从学理上作了相对全面的分析和归纳。社会资本是一个从西方引入的概念,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因素有许多耦合之处。对于社区社会资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在现实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尽管社会资本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也有自己的明显局限,突出地体现为对社会资本界定没有取得一致,这导致了在整个研究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不同学科之间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互补。  相似文献   
3.
在武夷山市,一面面鲜艳的党旗挂上了非公企业的墙面,党员先锋岗、党员先锋号等牌匾则竖在车间、班组。党旗,不仅飘扬在这些非公企业的上空,更飘扬在非公企业广大党员的心中。目前,全市20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均建立党支部,实现单独组建率95%和党组织覆盖率100%。  相似文献   
4.
一、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政治结构的变迁在传统中国社会,乡村治理一直存在国家行政权与社会自治权两个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网络化特征,即乡村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镶嵌于"权力文化网络"之中。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权力的扩张,中国乡村治理的这种独特的网络化结构遭到破坏,乡村治理不得不依赖自上而下强制性的国家行政权。1949年以后,最初曾在村一级设立了政权组织,即村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5.
刘华安 《桂海论丛》2004,20(5):59-61
累积型不平等是一种凝固的、扭曲的不平等,具有世袭性、剥夺性的特点,它不断滋生着社会的怨愤和不满。流动型不平等是一种由规范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动态的、流动的不平等,机会的开放性、规则的平等性是这种不平等固有的特点。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从传统的累积型不平等向现代流动型不平等跨越的过程,执政党必须遏制累积型不平等,调控流动型不平等,不断提升自己的利益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试论乡村社会组织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革命后国家与社会一体化下的人民公社体制,到改革后多种组织体制并存的局面,乡村社会组织体制的重构日益显示出对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意义.这是基层社会对超大社会管理能力和单一制国家整合能力的挑战.乡村社会组织重构是乡村现代化的基础.应从组织体制上培育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巩固国家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村落社区权力结构变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村落社区权力结构是村政的核心,对农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村落社区权力结构经历了国家政权内卷化、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村三个重要阶段。当前我国的村落社区权力结构多元化的态势部分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基层民主的生长,同时增加了村落社区社会整合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利益表达是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核心原因。农民在政治参与中能够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考虑而进入政治过程,使这种有利益支撑的行为可能长久、稳定、持续、理性和有节制地进行。农民集体维权行动一般采取从易到难的方式,其利益要求如果未能通过合法程序得到解决,则自然倾向于采取极端的维权方式。  相似文献   
9.
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动农民”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流动农民外出就业的途径选择及流动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由宁波文化研究会、宁波市历史学会、宁波市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以及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东学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浙东文化论坛”学术交流会于2009年12月19日在宁波博物馆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浙东文化与宁波发展”,研讨宁波市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大市,尤其是弘扬浙东文化对于促进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本次论坛采用网上征稿的方式,共收到本市及上海、绍兴等市外学者论文81篇。有96名学会会员及有关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