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8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倪爱东  姜飞 《中国人大》2012,(14):46-47
“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大诗人杜甫发出的期盼是让所有人安居乐业的感慨,也是历朝历代老百姓的梦想。而确保居者有其屋,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已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相似文献   
2.
谷歌事件:美国“巧实力”外交的一次演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23日,谷歌公司宣布其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内地,并将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关于谷歌事件的各种评论和猜测迅速占据美国新闻媒体的主要版面,世界其他各国的主要新闻媒体也给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认为,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个别任免"应该是人代会选举对象的政府副职,理应报本级人代会备案。地方组织法授予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政府副职个别任免的职权,保证了人事任免的灵活性和职责履行的可操作性,但对任免程序的原则有所忽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大多注意到地方组织法第二十  相似文献   
4.
从理性视角来看,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变革依次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权"与"势"变迁中:第一,新媒体呈现出某种"反作用力",不断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有了自己的"地盘";第二,新媒体带来"权势"文化结构性变迁;第三,传统政权意义上的"群众"和传统媒体的"受众"发生改变。新媒体带来的中国政治进程生态的改变,虽然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但至少从目前表现出的通过新媒体激发的公民意识的觉醒、政治改革进程的拓展、经济发展领域的新气象、人文素养人文意识的复苏和重构等等,都将为中国整体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开辟道路,其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主流心理学在考察"自我"时,假设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精神实体而存在的"我",它是个体存在的核心,统领着我们的一切.后现代心理学对这种实体自我观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真实的实体自我.后现代心理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出发,将自我视为关系的创造物,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语言建构而成.它将自我理解为关系性的、多元的、变化的、去中心的.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自我意识观的变化要经历策略操作者、混杂人格和关系自我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后现代心理学自我观的提出对我们理解自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7.
正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赋予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政府副职进行个别任免的职权。有人认为,虽然人代会授权本级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副职进行个别任免,但理应报本级人代会备案知晓;有人则认为,人大常委会个别任免"选举干  相似文献   
8.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7,(3):137-140
典型是从常识中抽取和概括出来的,但它需要随时和常识的社会、文化变迁相协调,典型是砖,常识是泥,媒介是泥瓦工,本文尝试探讨了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意识形态在三者互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在跨出国门的一刹,都曾背负过理想,但也选择了一份不可知的将来。离开熟悉的环境,亲密的家人,身处陌生土地上的莘莘学子们经历的是一场生存的考验和心灵的历炼。其中有些故事是我们了解的,有些是我们无从想象的。 在英国,美国、瑞士、法国、日本……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里,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留学生活,也记录下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体验。也许,他们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哪里都有梦想,哪里又都不是天堂……  相似文献   
10.
姜飞 《思想战线》2006,32(3):66-70
布迪厄质疑“谁是话语的主体?”即使拿媒介曾经具有的无比灵动的审美知觉来进行辩护也无济于事,主体已经消失在媒介话语的地平线上。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延伸的是假肢,在媒介化生存的大背景下,主体已经被媒介话语运动场中的主体所替代,主体不再审美,带着媒体假肢冒充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