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政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2005年春节后,住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班村的拉祜族老汉扎母,收到了女儿从浙江松阳村寄回的信:“爸爸妈妈,我很想念你们,我们隔山隔水不隔心,我的心每天晚上做梦的时候就跟你们在一起。爸妈你们不用担心我,我这边过得很好,不穷吃不穷穿,想吃什么就有得吃,但是我有得吃时就想起我的女儿,我最当(担)心她,我害怕以后也见不到她,爸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该怎么办?你们想想办法告诉我好吗?他们这边说要我生小孩,但是我很害怕,妈妈你不在我身边,没有人照顾我,所以我决定不生给他……”扎母的女儿娜约今年22岁,春节前,她不辞而别嫁到了浙江农村。这…  相似文献   
2.
马健雄 《思想战线》2004,30(6):18-24
用不同的文化象征法来研究少数民族年节仪式的象征因素时 ,不仅要借鉴不同的分析方法 ,还必须考虑到塑造社会文化象征意义的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和内在差异。在相关分析中 ,研究者应该明确 ,不同层次的意义和对社会意义的不同方式的解释 ,都是从不同角度表达的社会真实 ,不要忽视那些动态的社会文化意义 ,特别是隐藏在动态的文化再生产中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东南亚殖民地化之前,掸傣区域“非中心化”边疆政治体制发展的历史表明,明清时期,在王朝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国家通过土司制度和外藩朝贡的实践来实现其“天下”宇宙观的建构,随之在明、清王朝和缅人建立的洞吾、雍籍牙王朝之间的掸傣土司地带逐渐形成了土司之间互相牵制的政治联姻体制。获得明清王朝国家的授权,是土司职权和土司在地方上建立其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在清缅战争之前,就制度而论,土司承袭是国家不断更新其对土司政权合法性授权的关键步骤。在土司承袭的过程中,随同承袭申请,土司衙门还必须向朝廷中央出具宗枝图谱、由邻封土司具署的具结等证明土司父子继嗣的申请证明文件,并通过临近区域的流官知府具文,转交省府核实后送交朝廷。在土司承袭制度的规范之下,土司之间的政治牵制与联姻网络,致使土司政权难以进一步集中,土司之间相互牵制的分散化发展,得到了国家体制的长期保障与规范。因此,掸傣土司之间通过联姻来分享土司政权、并不时互换嫁妆地作为经济补偿的政治文化制度逐渐发展起来,婚姻成为土司结盟来应对利益对立的重要政治手段。于是,作为女婿的土司与作为丈人的土司之间,通过土司的“掌印夫人-出嫁女儿”的联接,在土司之间结成政治结盟的同时,也延续着相互间持续的代际分化。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滇、缅、泰、老边疆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分散性的地方政治体制。至19世纪80年代,由于欧洲殖民体制在东南亚的扩张,原先的许多嫁妆地之间的界线,就成为分割国家边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健雄 《思想战线》2007,22(1):90-98
清中期以来,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中南部澜沧江两岸山区,在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压力下,拉祜族以“佛教”为旗号的宗教运动,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和文化意义进行重构,逐渐形成了一个地方生活中的诠释框架,通过神话及仪式,使自己的族群身份认同及历史传统对现实的影响,在群体的历史记忆中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方法论以及他们对于社会关系的解释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 但双方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透过地方社群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实践, 可以反思日常生活脉络中的历史诠释与仪式实践的关系, 以及人类学的观察角度与历史学者所关注的社会与制度变迁研究之间的差别。 此外, 以滇缅边疆近代社会的转变及其研究为例, 研究者需要从整体性的地方社会脉络来理解不同人群的文本诠释策略, 既需要解释文字材料与地方社群之间的关系, 也需要深入研究文本过程、 历史诠释与边疆社会生活的转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