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他的圣王理想的追求,他认为领袖群伦应兼具"圣"与"王"的双重资格.<大学>以修齐治平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孟子以心性之学开出"王政"之治,强调"内圣".荀子则侧重于"外王",提出"礼制"."仁"礼"之分,"内"外"之别,以及修齐与治平,都隐含了一个儒学自身始终无法消解的悖反走向儒学与君主专制的互限互依.它既是儒学发展的张力,又是儒学获得永久活力的的限制,使儒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无法摆脱君主专制的阴影.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论的主客架构作为一种场域性的存在蕴涵了强性的场域意识与关系性旨趣的有效性.其历史性的意义在于,客体向度中,客体由对主体的深层抽离消弭中自觉性地展现身体主体本质的有效性.在一定意义上,它实为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内在建构的意谓过程.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与先期儒学发展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他的圣王理想的追求,他认为领袖群伦应兼具"圣"与"王"的双重资格.儒学与君主专制的互限互依,它既是儒学发展的张力,又是儒学获得永久活力的限制,使儒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无法摆脱君主专制的阴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