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中华民族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经过现代阐释,其积极含义是充分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奋斗进取、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己的创造极限,不断开拓自己的人生新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把这种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又完全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思想观念纳为自己的一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及其与历史维度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他们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但是,"现实的个人"不仅有其历史维度,也有其人本维度.尽管马克思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社会历史,但是"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与其历史维度是密切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4.
邓晓臻  温立武 《探索》2008,42(2):121-12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异化劳动概念出发开始本体论的初步建构,之后用"人的感性活动"代替"对象化活动"继续他的本体论建构,人的感性活动及其社会历史展开所形成的日常生活世界被放到了存在的地位,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成为存在的本质.马克思并没有放弃他早期的异化劳动学说,甚至继续使用异化劳动概念,这赋予他的本体论建构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现实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尽管马克思充分发展了他的实践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除了实践精神还有深刻而成熟的人本精神。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因其人本关怀而具有价值,而其人本精神又依托于实践精神而得以科学化。因此,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和人本精神是完全统一的,割裂两者或者突出其中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背离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进行文本探究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出发点,把自然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遇,把实体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材料和条件,把存在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展开所展现的现实感性世界.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建构,蕴含一种新的世界观,也是基于这种世界观而逻辑形成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其中也有系统的本体论思想,在商品背后存在的是人的感性活动,以资本增殖为逻辑的商品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整个社会经济过程,它揭示了,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构成现存的感性世界.通过<资本论>的本体论建构,马克思更科学地把存在界定为现存感性世界,揭示了存在的性质和实质,并且作为他的本体论旨趣回答了自由与人类解放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的热点问题,争议的焦点在于马克思的世界现是物质世界还是人的感性活动所构成的生活世界,核心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合法性问题.其实,马克思坚决抛弃自在自然的观点,在他看来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感性活动的资源环境条件.从马克思的自然观可以看到,他的世界观应该是以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所构成的现存感性世界.  相似文献   
9.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是西方社会科学的"斯芬克斯之迷".效率和公平的对立源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理性人预设不能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人.按照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之人本维度理解效率与公平,则效率在终极意义上是个人能力(创造性)的发展和发挥,公平在其终极意义上是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两者是历史地统一的,统一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和物质性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臻 《理论探讨》2007,18(6):45-48
"物质"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奠基性概念,但事实是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过程中并没有把它作为逻辑起点,他深入社会历史深处,揭示了存在即社会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超越的性质,即物质性。物质性是马克思探究存在问题的逻辑结论,为马克思从哲学上彻底解决自由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