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是一部以反映当前海外侨情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报告类出版物,力求及时研讨全球传统及最新华侨华人居住国侨情动态变化情况,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侨务政策建议。该报告具有涉及面广、时效性鲜明等特点,但也存在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侨情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侨汇政策是新中国非贸易外汇的主要来源。建国初期在中央"便利侨汇,服务侨胞"原则的指导下,闽粤等侨乡大省、中国银行先后推出促进侨汇寄递、优待侨汇汇率、扩大侨汇经营覆盖面、扶助侨批业复业等重要措施,加快了侨汇收入的增长。尽管此后受东南亚国家侨汇限制输出政策及国内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社会运动影响,侨汇收入和侨批业经营积极性一度受挫,但随着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侨汇经营的高度重视以及贯彻侨汇保护政策的颁布,1956年侨汇经营国有化得以初步实现。侨汇政策的制定与发展与国家社会性质和社会政策变化紧密相关,同时因侨汇流入使侨眷家庭拥有大量外来资金,改变了侨眷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结构,由此也推动了侨乡社会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华侨汇款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和国内广大归侨侨眷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其管理政策也长期是国家侨务政策的重要内容。但1957年"大跃进"开始后的20年间,侨汇却一度受到"左"的社会运动影响而不断减少。为提升侨汇收入,国家不仅一再重申侨汇的重要性,而且还在增加侨汇物资供应、避免侨汇遭受侵犯、提高侨批业经营积极性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政策,保障了侨汇的逐步增长。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解冻后,由于美洲侨汇的活跃以致中国侨汇总量达到建国以来的新高峰。尽管历经"大跃进"和"文革",但中国侨汇政策因侨汇收入的经济实效性而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执行和维护,与中国特殊时期社会运动及政策"左"的性质之间具有差异和不同。  相似文献   
4.
张小欣 《东南亚》2002,(2):5-11
东南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由于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 ,第三世界国家间合作运动迅速高涨。 1 96 7年东盟组织的成立 ,使地区形势再次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以致于印度的决策者一直把他们对于日益联合的地区的关心视为与自身的安全需要相关。”① 这更进一步加快了印度重新审视和调整对东南亚地区外交政策的步伐。 1 96 7——— 1 977年是东盟成立并初步发展的十年 ,也是印度英迪拉·甘地总理的第一次执政时期 ( 1 96 6——— 1 977年 ) ,还是印度对东盟国家外交政策在继承与改造、挫折与发展中逐…  相似文献   
5.
侨批业是经营华侨汇款业务的私营行业,由于该行业具有金融和邮政双重功能,因此它在外汇经营、金融稳定、侨乡经济发展和联系海外华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代以来广东素有华侨大省、侨汇大省之称,其侨批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广东全境的逐步解放,从解放区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颁行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以加强对广东侨批业的管理,使之成为为国家、侨胞和侨眷利益服务的行业.  相似文献   
6.
张小欣 《东南亚》2003,(2):53-58
禅宗在越南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 6世纪禅宗首次传入越南 ,经过几个世纪的广泛发展 ,在李陈王朝时期 ( 1 0 1 0— 1 40 0年 )达到高峰 ,不仅出现派别并立、论著迭出的繁盛局面 ,而且形成“百姓大半为僧 ,国内到处皆寺” ,① “佛法宏被大地 ,信士多习禅宗”②的社会风气。陈末以后 ,由于僧团内部积弊日久 ,儒道影响日增等原因 ,禅宗才逐渐由盛转衰 ,但它仍一直是越南佛教的主要流派。自 1 7世纪始 ,禅宗再次复兴 ,先后发展出许多新派别 ,影响遍及越南南北 ,由于禅宗在越南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以致越南在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7.
印(尼)马对抗问题背后所体现的美国冷战政策与英国非殖民化政策,是影响战后东南亚政治发展的两大要因。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防止印支问题复杂化,极力回避美英特殊关系及《澳新美安全条约》所要求的军事援助义务,力主对苏加诺奉行和缓政策。而英国为维持既得利益,防止澳新偏离英联邦外交轨道,一方面通过《英马防务与互助协定》、《澳新马防务协定》加强对印尼军事防御,另一方面则力图联合美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压制苏加诺接受马来西亚联邦。为此,美英两国在对印尼政策上不断采取外交协调,但在印尼九·三○事件发生前美英关系中的矛盾性始终无法调和,为此美国又联合日本共同实施对印尼援助政策,由此逐步降低英国在东南亚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力。印(尼)马对抗时期美英的外交矛盾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亚洲冷战发展中大国政治关系的分化与重组。  相似文献   
8.
9.
1963年1月印尼因反对英国主导下的马来西亚计划而发起"印(尼)马对抗",在国际冷战背景下相关大国陆续介入,其中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以及避免因《澳新美安全条约》而卷入军事冲突,在继续对印尼援助的基础上力主由亚洲国家自行调停解决,但美国政府的继续援助措施遭到包括英、澳、新(西兰)、马等国以及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英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在支持马来西亚成立和维护西南太平洋地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坚决反对印尼的对抗政策;日本在美国支持下积极重返东南亚市场,因此希望该地区保持稳定并提出池田斡旋计划;而苏、中两国从两大阵营对立和反帝反殖角度,分别从物质和舆论方面支持苏加诺的对抗政策。通过对印(尼)马对抗爆发期间大国角力问题的探讨,显示出东南亚地区冲突中所包含的冷战与非殖民化、革命与发展、东西方对抗与地缘政治矛盾等诸多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