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1.
2.
王向清  朱小略 《求索》2010,(4):116-117
濠梁之辩的实质是庄周从知"道"进于逍遥的过程的形象阐述,所以它是知性判断而非移情判断,惠施作为核心人物之一,在逻辑上混淆"类"和"个体",即混淆"异类不能相知"与"异体不能相知"两个标准,得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为庄子"异体相知"的认识论添加了一笔重要注释。  相似文献   
3.
对“濠梁之辨”的重新解读应立足于辨明“惠施”一词为指称还是指代。当“惠施”一词作为指称时,“濠梁之辨”中惠施的论证与其所持的哲学思想相互冲突;当“惠施”一词作为指代时,“濠梁之辨”中惠施因混淆概念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诸侯国具有鲜明的主权特征。作为理论标尺,不可分的、完整的"主权"不适用于历史政治研究。从学理上看,"主权"在政治学界和国际法学界的界定略有出入,而国际法学界认为,"国际承认"是"主权"的核心要素之一。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政治行为上满足"国际承认"的要素,就应当视为拥有主权特征。诸侯国的行为在货币体系的框架下,也体现出"国际承认"特性。在与统一王朝的货币体系及封建割据的货币体系的对比中,春秋诸侯国间货币体系呈现鲜明特点,即彼此独立而又复合流通、货币形制的多元性、发行的多边性与流通的复合性,这都凸显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主权属性。  相似文献   
5.
国家安全是政治学研究的学科热点之一,而社稷安全是国家传统安全观研究中的一环。从学理上看,社稷安全曾历经多次威胁,包括王权统治的制度性威胁"谋大逆"与"谋反",内部威胁"寇贼"与外部威胁"外敌"等多重问题。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稷安全观,也具有双重性、内向性和多元平衡性的特点。第一是强调文化与武力的同等重要。传统社稷安全观对文化安全观非常重视。从内外两个方面上看,一方面在家国同构的基础上大力维护儒家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是以文明传播的形式构建在地缘政治中的身份认同,从而确立整体的和谐共处前景。第二是强调政治管理的作用,即在国家安全因素中凸显内因高于外因的特点。决定国力的根本在于内部的稳定,而王朝的职责在于维持经济生产的有序和政治管理的清明。基于这一条件,传统社稷安全观呈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同时对外部武力进犯非常敏感。第三是追求以"分封制"为核心的异质文明间非暴力统一的共处关系。在一个文明图内有共同的政治偶像——孔子,共同的政治标准——"儒家"和共同的政治理想——"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