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将经过五年过渡期逐步纳入国际经济运行主流,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些重要因素将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监管能力,由局部性开放转变为全局性开放;信守入世承诺,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主动开放;转变政府职能,由政策型开放转变为制度型开放,即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完善市场机制,由对外开放扩大到市场整合下的内外共同开放,通过提高开放能力来提高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2.
应用创新特指源于用户需求、主要目的在于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决定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水平的重要前提。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但创新资源多集中于科教领域,创新活动多集中于技术研发,面向市场需求的企业创新较为薄弱,创新效能低下,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又不利于产业的成长。为此,南京需要加快科技市场体系建设,强化政府政策的支持,科技中介的服务,提高企业科技应用性开发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选择股份制形式为主要的改制形式 ,有利于企业内产权明晰且多元化 ,增强企业活力 ,从而使国有企业完成从一般的转化经营机制向企业制度创新的过渡。近年来南京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通过一厂一案 ,实行了多种方式的股份制改造。但改制工作的复杂性也对改制过程的制度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而需要通过制度规范推动改制过程的深入及改革成果的巩固  相似文献   
4.
一城市欲构建高效能整体机制以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使其创意创新创业(简称“三创”)环境能够吸引到尽可能多的由“三创”主力、“三创”族以及“三创”族源群构成的“三创”元,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这要求首先必须控制官体系作用。大力发展体制外“三创”力量;同时狠抓提升硬软服务水平,促进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以达到吸引外来人才与企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实现充分就业,并通过提高就业质量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目前,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且处在新增劳动力高峰期、国企改革集中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期的"三期"并存时期,南京就业形势继续呈现出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局面.同时,由于劳动关系面临利益多元化的艰难转型,就业质量也受到挑战.因此,必须实行"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目标,实施积极的公共就业服务,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援助困难家庭就业,同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灵活就业,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鼓励新生劳动力自主创业,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心,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本轮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焦点,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约束地方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因素依然是体制机制,突出表现在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与企业自主经营权之间的冲突。以南京市江宁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实践探索为样本,发现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须着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强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发展中的市场化取向;重视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在文化层面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扩展中越经贸关系,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中国积极发展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把东盟视为重要的合作对象,努力促成经济一体化.2001年9月,中国与东盟10国达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架协议>,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步框架,并在2003年7月1日开始实行,计划在10年内建成.在东盟10国中,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差异明显,与中国的关系也有亲疏,同步发展与各国的经贸关系不太现实,只有先有所侧重,然后再全面铺开,逐步完成一体化进程.越南地处东南亚中心,正在进行经济改革,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应该积极扩展中越经贸关系,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各中心城市决策层的主要工作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各界对评判创新型城市的标准(即本文所指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基础)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