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麻陆东 《国际展望》2012,(3):82-93,141
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呈现出不同于已有地区主义发展路径的特征,东亚地区合作仍然局限在政府间的双边对话、谈判与合作,东亚各国政府是机制建设和合作议题的倡导者、决策者和核心推动者。而在实际操作中,东亚地区合作通常由领导人会议高层驱动,制定统一的合作框架,进而各国部长及高官会议推动合作框架的具体实施。东亚地区主义是一个进程,没有明确的议程和目标。东亚将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主要还将是继续致力于现实利益基础上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2.
按照建构主义的逻辑,一个地区的观念不仅由其物质存在或地理位置来决定,而且还取决于不同行为体之间互动的社会建构过程。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在东亚地区,各国政府、地区性组织以及个人等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逐渐强化一种地区的认同,推动了东亚地区主义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到蔓延全球范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盟遭受到自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重创,东盟各成员国的经济普遍出现下滑。但令人欣慰的是东盟应对危机的态度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东盟采取了一系列步骤积极协调区域内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间不断增长的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来自地区外的多重压力、地区内认同力量不断增强以及东亚各国对权力平衡的追逐等共同推动了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但由于东亚地区的现实环境与客观条件,东亚地区主义只能选择通过采取务实合作,实现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盟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东盟各国经济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盟内部合作的开展,而东盟组织机构发展的每一步都与东盟区域内部的合作程度紧密相关。从组织机构的建立到组织机构的逐步完善,东  相似文献   
6.
作为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也被运用于地区层面,成为很多国内外学者阐释东亚地区主义的主要理论范式之一。在新现实主义者看来,东亚国家对于均势体系或结构的追逐由来已久,无论是东盟的成立,大国平衡战略的实践,还是由于中国崛起而引发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中日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等都彰显了东亚地区结构的不断变动,显示出东亚地区国家间追逐权力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麻陆东 《当代韩国》2016,(1):97-106
长期以来,社会慈善事业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后,韩国民众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性。无论是韩国政府还是民间力量,都在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政府层面,通过创设或完善相关法律以合理规范社会慈善的发展,充分发挥宗教团体在社会慈善事业中的功能,对公民进行慈善教育以强化公民慈善意识以及积极扶持民间公益组织等;在民间组织层面,民间公益组织不仅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运作,而且长期秉承透明与负责的运作方式。此外,韩国社会名流也积极参与,以身示范等。这些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韩国社会慈善事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刻面临着国外势力干涉以及蒋家王朝颠覆政权的威胁,年轻的共和国只能选择与热爱和平与民主的国家站在一起,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完全符合新中国巩固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中国政府与人民维护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战争的意愿。这一时期奉行革命的和平外交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则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的爆发,捍卫新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9.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特征在于其综合性和全方位,基于这一总体国家安全的分析框架,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非对称性安全合作结构、非常态化公共安全产品供给模式、非机制化安全事务协调模式、非均衡性安全合作主题、非正式的安全管控方式以及非包容性安全合作理念等。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东北亚地区无疑是中国打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中之重。诸多安全困境的存续是当前与未来一个时期东北亚安全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的基础与前提,地区各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进程,将破解地区安全合作困境作为地区各国的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