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承租人没有按照定期租船合同中的约定支付租金,出租人是否有权将船撤回、解除合同、索赔损失,这是在船舶期租活动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国《海商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承租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租金。承租人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租金的,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赔偿因此遭受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张永坚 《探索》2000,(1):50-52
本文认为,始于1998年、将持续三年的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实际上是一次行政体制的创新和革命。这次机构改革的行政体制创新内涵丰富,其核心是实现政企分开、彻底转换政府职能。这次机构改革的行政体制创新有其理论、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等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的必然要求。这次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是它区别于以往历次机构改革,获得成功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3.
政策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坚 《求实》2001,(4):51-54
政策失败是人们在政策实践和政策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政策失败的原因 ,即政策本身的缺陷和政策执行的偏差 ,并据此提出了防止、克服政策失败的对策措施 ,即促进政策优化、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和水平 ,以及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政策执行者行为活动的监督  相似文献   
4.
对国际货物运输法统一化努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联合国全程或者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是国际社会为推进国际货物运输法的统一而作的又一次努力。结合这一统一化运动,分析国际货物运输法统一化的动因、悖论、成果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国际货物运输法统一化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中国目前在国内沿海运输和国际海上运输(特别是在海上货物运输方面)所实行的法律制度还没有统一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建立同一的海上运输法律体系,基础已经具备,条件也趋于成熟,势在必行;同时,对如何建立中国同一的海上运输法律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船方”)于1992年7月31日向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大连××××货运公司(以下简称“租方”)偿付该司所属Q轮由日本细岛至大连的运费、船期损失及因租方违约而造成船方Q轮下一航次的运费损失(并加计利息)。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于1993年10月10日对此作出了终局裁决。现将该案的裁决书摘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永坚 《法人》2014,(8):17-18
正作为企业法务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和自觉地了解、研究我们已经置身其中的这个现代网络化和电子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很有必要。这是法务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大背景、大环境、大前提。法制日报社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于7月18日举办了"走近安全,走进360"公司法务沙龙。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与法务管理"。通过参观和听取公司的介绍,使对于网络信息技术完全外行的笔者,眼界大开。这次活动不仅见识了新兴信息产业飞速的发展和井喷式的效益增长,互联网功能的强大和潜能,以及信息安全问题的几乎无处不  相似文献   
8.
张永坚 《法人》2014,(9):60-61
正企业改革由体制到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形似到神似,将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渐进过程。促进和加速这个转变过程的催化剂和推动力就是积极有效的企业法制文化建设法律不仅是对企业及其人员行为的约束,更可以成为市场条件下自我保护,开拓进取,竞争取胜的有力武器,应善加利用。依法不仅仅是为了治理企业,强化企业内部纪律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信息化财产权利的法律属性,表现出虚拟性、可交易性和期限性等特征。由于人们对网络虚拟财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虚拟财产引发的纠纷难以裁断。对此,应从立法、司法以及网络规范化管理三方面构建制度机制保护网络虚拟财产。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全程或者部分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公约》(简称《鹿特丹规则》)是国际社会为推进国际货物运输法的统一而作的又一次努力。从《鹿特丹规则》的宗旨、研究方法、作用和影响、引发的问题和存在的漏洞着手,结合当前面临的新任务,分析中国应采取的历史态度,并对《鹿特丹规则》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