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我国公司法修改时引进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但在适用条件上没有将之明确化,在具体适用对象、程序等方面也有隐晦之处。经济运作市场化必然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提出要求,本文以国外的实践为借鉴,考察了公司法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宪法解释应该遵循原初意义还是回应时代需要,是原旨主义和“活的宪法”之争的焦点所在。在对宪法裁判进行批判与维护的过程中,原意解释方法和非原意解释方法都开始走向基础主义。两种解释方法执着于单一的理念,既无法证明自己比对方更为优秀,也未能对解释实践进行全面的描述。宪法解释是一个相当复杂、语境多元的过程,在不同复杂状况下,法官拥有不同程度的解释裁量权。有鉴于此,任何将宪法解释化约为单一解释哲学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法律解释中的想象性重构方法要求法官站在立法者的立场,设想立法者若处在当下会如何回答法律问题。想象性重构解释方法来源于“制定法的衡平”理念,承认法律语言存在模糊性或者可能与当下语境并不契合,并主张司法者站在立法者的角度推断立法者的意图。想象性重构可以在适用意图、语义意图和目的性意图三种不同的概括程度上展开,这就要求法官综合考虑相关理由以得出融贯的结论。然而,想象性重构毕竟是一种实质评价性的漏洞填补方法,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解释者必须注意立法意图的参照系和概括程度的选择、重建历史条件的难题和价值选择三个难题。唯有同时借助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法官才能够从想象性重构中获得妥当解释。  相似文献   
4.
王云清 《学理论》2013,(15):157-158
1943年初,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共山东分局的正确领导下,为了扭转革命根据地大量战略资源外流的不利局势,积极开展了对敌货币斗争。根据地政府通过发行抗币,排挤法币、伪币,使根据地货币占领了市场,成功地取得对敌货币斗争和贸易斗争的胜利。这一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早期金融斗争,对全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以及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6.
1939年8月,中共湖西地区发生了肃反扩大化,一大批干部被杀,对湖西地区党组织造成了严重损失。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115师及时制止了这场"肃托"扩大化,在党中央的指示下,适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尽最大努力挽回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逐渐恢复了湖西的党组织,稳定了人心。"肃托"由来湖西地区位于苏、鲁、豫、皖4省交界,因其大部分位于微山湖以西,故称湖西地区。这个地区紧靠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逼近战略要地徐州,是连接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重要枢纽。  相似文献   
7.
在一起"难办"案件中,法院贯彻执行了能动司法的政策,借助权利话语的修饰,做出了"圆满"的裁判。虽然这个裁判的合法律性令人质疑,却具有相当的公众可接受性。权利话语背后是法律实用主义,它以务实的态度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下中国,法律实用主义是能动司法的实现模式,值得"认真对待"并审慎合理地适用。  相似文献   
8.
词典在司法过程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司法现象。对中国法院519份涉及词典释义的判决文书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词典可以作为文义解释的一种特殊工具,但法院对词典的司法功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实中的词典释义并非一种权威、客观或统一的法律适用方法。由于词典及其释义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判决之际具体选择哪一本词典、哪一种释义,受制于语词的使用语境,取决于司法裁量。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分析表明:词典释义可以成为法院确定系争词语之含义的起点,但不是决定语词含义的终点或判准。  相似文献   
9.
王云清 《学理论》2013,(23):236-237
1939年8月,中共湖西地区发生了肃反扩大化,一批干部被杀,对湖西地区党组织造成了严重损失。中共山东分局和115师及时地制止了这场"肃托"扩大化,在党中央的指示下,适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尽最大努力挽回"肃托"扩大化造成的恶劣影响,逐步地恢复了湖西的党组织,稳定了人心。  相似文献   
10.
学界提出的各种法律解释理论不仅仅在规范层面上无法自圆其说,同时也无法对法院的解释实践作出准确的描述。尽管针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经验研究表明法院的法律解释实践趋向于新文本主义和法律实用主义,但这些经验研究却没有证明法官遵循了这些解释理论。在对法律解释去理论化之后,如何看待实践中存在的"微观不一致与宏观一致"需要一种立场转换,即关注作为解释主体的法官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