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艾丹 《法制与社会》2010,(22):293-29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现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平衡。我国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问题。近日《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出台,更加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在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进行了探讨,对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2.
艾丹 《党史文汇》2009,(10):41-42
随着学术界对中共党史资料的挖掘与考证,学者们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首创者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同“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是王稼祥”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张如心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毛泽东思想”一词,但对“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视其为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还有学者指出,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是邓拓。  相似文献   
3.
建国前后,革命向建设转变的战略构想及其付诸实践,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革命"思维方式的惯性作用这一根本原因,致使建设机制逐渐向革命机制滑轨,以致在革命机制下酿成"文革"的悲剧。"革命"的思维方式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推翻旧制度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等革命精神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建设事业尤为珍贵。但是,利用行政手段、群众运动、阶级斗争等革命方式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回顾这段历史,不仅可以把握其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而且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后,中共对"革命"向"建设"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照,为新中国描绘出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中共的指导思想逐渐从建设机制向革命机制滑轨,导致革命向建设转变的不彻底性,为此后革命机制下酿成的"左"倾错误埋下了隐患.国内社会形势的变化是导致革命向建设转变不彻底的直接原因,世界两大阵营对抗的刺激是转变不彻底的外部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罅漏是转变不彻底的理论根源,"革命"的思维方式是转变不彻底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5.
艾丹 《学理论》2011,(13):282-283
结合本人两年工作实际,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发挥辅助职能、做好引导工作、学会融入环境,成为集体中的成员。辅导员是学校教育的具体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纽带,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张闻天于1922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3篇泰戈尔"译述",虽未引起时人和后来研究者的关注,却是国内最早系统介绍泰戈尔文学、宗教、文化、教育等诸方面思想的重要文献.张闻天虽未参加泰戈尔访华引起的思想文化争论,却是五四思想界少有的客观认知泰戈尔的人,这主要归功于张闻天实现了由崇拜泰戈尔的泛爱哲学转向信仰社会主义的转变.探讨张闻天的泰戈尔观,既可弥补张闻天早期思想研究的空白,又可推动泰戈尔与五四思想界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对于中共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当今的跨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读者评刊     
1999年。我从乡镇抽调到组织部从事信息工作,部内要求全员抓调研信息。我作为专职信息员,责任自然重大。可刚开始的一个月并不顺利,文章写得多.能采用的却很少.这使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自信心也受到了很大打击。就在这时,《党员生活》走进了我的视野,每期杂志我都细细研读,精辟的论点、相关的政策,我都一一摘录在笔记本上。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雷锋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锋精神曾经唱响了时代最强音,培育了文明道德风尚,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雷锋精神既是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道德需要,又是人们精神追求、人格提升的价值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弘扬雷锋精神,要坚持把握雷锋精神实质与拓宽实践内容的统一、坚持立足本职工作与勇担社会责任的统一,以及坚持学习活动组织化与实际践行日常生活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艾丹 《北京党史》2007,(1):8-11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向“建设”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照,为新中国描绘出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从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构思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开始,到1952年下半年毛泽东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共产党从战略构想和实践上已经基本实现革命向建设的转变。这次转变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然而,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次转变又是不彻底的,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由建设机制逐渐向革命机制滑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