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清末政治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建设的过程,虽然它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并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国家建设多有启示。它告诉我们,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增进民众的国家认同,处理好国家与社会领域的关系,并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相似文献   
2.
中国主流宪法学教材深受规范宪法学和实证宪法学方法论的影响,具有一种“去政治化”的倾向:强调宪法学的自主性、纯粹性和科学性,主张将宪法研究和政治分离开来。但是,“去政治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规范思维和实证分析不过是一种“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只有具备政治、法律和历史的多元视野,才能对中国的宪法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从意识形态的“迷思”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早在“百日维新”前夕,朝廷官员袁世凯就提出了异于康梁的、自地方变起的改革思路。1901年后,袁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资源,在天津推动地方自治改革,颇有成效。终于,以预备立宪为契机,地方自治改革得以在全国推行。本文试图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基本依据,展现士大夫观念之先进(他们对立宪与地方自治之认知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以及在中央权威弱化的背景下推行地方自治政策之困局。  相似文献   
4.
□从“五四宪法”到“七八宪法”:有宪法无权威□从“八二宪法”到“九九修宪”:宪法权威的逐步确立□九九修宪:法治条件下的宪法权威在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权威,是一种抽象意义的概括,实际上它有纷繁复杂的表现。神的权威、组织的权威、规则和人的权威等只是这一抽象概括的具体形式。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范畴中,则主要表现为从习惯权威到宪法权威的历史过程。而宪法权威之形成则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为避免社会成员问的矛盾和冲突,促进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八二宪法的研究多将侧重点放到其文本结构、规范条款和制度意涵等方面,以“规范主义”(规范宪法学)为基本方法论。然而,最近两年政治宪法学“异军突起”,制宪权、人民主权、政治决断等概念接踵进入宪法学研究视域,如果说规范宪法学是对教条化、意识形态化的传统政治宪法学的一次“反动”,新近兴起的政治宪法学则是对这一“反动”的“再反动”。政治宪法学虽比规范宪法学表现出更多的哲学维度和文化自觉(主体性)意识,但其分析力度还远远不够,为达固强补弱之目的,笔者提出一种“中道”、“实践”和“通变”的政治哲学观,作为重新审视八二宪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清末政治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建设的过程,虽然它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并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国家建设多有启示.它告诉我们,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增进民众的国家认同,处理好国家与社会领域的关系,并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相似文献   
7.
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权力都有一种合法性诉求,希望得到社会成员的道德认同,进而得到他们的信仰和服从。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论证有两种典型思路,一是社会契约论,二是功利主义。尽管两者存在理论上的分歧,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内在统一的。本文即试图透过对这两条基本思路的考究,探寻一切政治权力籍以获得“合法性”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