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8年前锡伯族的西迁历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西迁精神”以其“忠诚、英勇、开放、包容、创新、勤劳”的精神实质激励着祖国西北边陲伊犁河南岸的各族群众,不断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西迁精神”的内涵恰恰与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涵有着相同之处,用精神的力量鼓舞、引领和指导察布查尔县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再创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共上海党组织对民众的社会动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在这场战争中,如何对民众进行动员,发动全民抗战,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以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号召,对发动全民族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上海党组织在践行党的统战政策过程中,对民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动员,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等人倡导、发起“到民间去”的运动,一批知识分子投身乡村建设,在农民中进行启蒙教育。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广大知识分子以“文艺下乡”、“文章下乡”为载体,肩负起神圣的民族责任,掀起“下乡”高潮,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日甚一日的侵略气焰,使中日民族矛盾暂时压倒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并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主要任务,于是,在历经了近十年的分离、隔阂与相互敌视之后,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回到了反帝的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二者的关系经历了分离、敌视、试探、回归的复杂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在乘坐地铁时,听到几位背着书包的中学生议论香港、澳门是否回归,当时不免感到有些诧异,倘若不能确切记得香港、澳门于何年何月何日回归,或者还情有可原,毕竟干巴巴的数字不是每个人都能记得住的,但香港、澳门的回归毕竟是我们国家、民族近年的大事,而这几位中学生竟然不知道它们已经回归!联想到网上的一则报道,作为汉唐古都的西安在对中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唐朝,以为那只是一摇滚乐队的名字。笔者还听闻,  相似文献   
6.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引发了中国各社会阶级、阶层的重大变化。为担负起抗日救亡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急需充实力量,领导干部水平急待提高。在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党中央及时调整知识分子政策,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引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采取多项措施充分保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对人民负责、对城市负责的态度,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积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树立教育全面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一切发展;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改变教育增长方式,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确立正确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上制定了正确的对资政策,并开展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统一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翻开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一些进步杂志,一个署名“玄庐”的人的作品频频出现在我们眼前,他就是沈定一。沈定一,原名宗传,字叔言,后改名定一,字剑侯,号玄庐。沈定一文采斐然,曾是上海著名杂志《星期评论》的主编之一,兼编辑与撰稿人,同时也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发表了大量的评论、诗歌等,在当时的文艺界名噪一时。在政治上,他又是当时政治舞台上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