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破产撤销权制度是破产法上对债务人于破产程序开始前所实施的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予以撤销并将撤销利益返还破产财团的一种制度,它对于破产分配目标的实现以及破产预防程序的有效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试图从破产撤销权的构成要件谈起,并针对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对可撤销行为的范围做出梳理与评价,进而使破产撤销权在实践中得以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2.
未来公证人之专家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萍  余松毅 《中国公证》2003,5(3):33-37
一、公证人的专家特征 所谓专家,即对某一学问有专门研究或擅长某项技术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家,如律师、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  相似文献   
3.
易萍 《前线》1964,(13)
最近一个时期,在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中,美法矛盾作为突出的矛盾继续发展。如果说,英国和西德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美国来夺取西欧霸权;那么,法国恢复大国地位、称霸西欧就必须排除美国控制之后才有可能。这就使美法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群体性纠纷,本文从诉前角度探讨了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机制,侧重于研究人民调解制度解决群体性纠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更好的在群体性纠纷的解决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节约司法资源,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中所规定的再审的主体、条件及适用范围等内容存在不足之处,有必要对其予以修改完善,文章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复查性诉讼,是一种法律活动对另一种业已形成的法律关系进行合法性审查。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的形成和属性受到之前行政活动的影响,往往在收集、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平衡性偏差。分析行政诉讼中证据失衡状况产生的基础并对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良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公共利益"是一个弹力较大的概念,其含义又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具有发展性。因此,在确立公益诉讼的受诉案件范围上便无具体标准,这样就有可能将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案件排除在诉讼之外。本文通过阐释中西方学者对"公共利益"的不同理解,以及中西方各国法律对于公益诉讼适用范围的规定,进而提出在确定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时应考虑的要素,并对我国现阶段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以期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诉讼和解在我国尚未形成为一项诉讼制度, 这一立法缺陷使处分原则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 在法院调解日益面临使用上的困惑之际, 健全诉讼和解的理论, 完善诉讼和解的立法极为必要。诉讼和解集有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并存的双重法律性质, 基于此, 立法不仅应当赋予诉讼和解具有直接结束诉讼程序的效力, 还应当赋予其具有与生效判决同等的法律效力。同时, 民事诉讼法必须对诉讼和解的程序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易萍 《前线》1964,(21)
九月二十一日到十月十六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到拉丁美洲进行第二次访问。他遍访了委内瑞拉、哥伦此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巴西十个国家。访问结束时,法国外交部长德姆维尔曾经这样宣称:戴高乐访问拉丁美洲的“第一个成果是基本的、政治方面的成果,就是法国可以说回到了拉丁美洲。第二个具体成果显然是法国对拉丁美洲的吸引力有所增加”。美联社也承认,戴高乐的访问在“努力拉拢拉丁美洲国家支持法国和摆脱美国影响方面至少取得了某些进展”。看来,法国通过戴高乐的拉丁美洲之行,在打进美国“后院”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证据的客观性特征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晋红  易萍 《法律科学》2001,(4):105-112
将证据定义为“客观事实”的结果 ,使证据必然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在“证据材料”的形成和“证据材料”上升为“证据”的过程中 ,难免渗入有关人员的主观性 ,而认定证据权的依法行使 ,又使一定前提下的主观性为法律许可。悖论由此而生 :“客观性”的特征要求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依法产生的证据却未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证据的客观性特征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又有悖于证据形成的法律规范 ,故应当舍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