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40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农村乡镇建制:存废之间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乡镇一级何去何从的问题上 ,学术界及政策研究部门有多种意见。其中徐勇教授认为“由于中国国情复杂 ,特别是发展不平衡 ,乡镇作为一级建制仍然存在 ,但乡和镇的体制应该分立。一方面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 ,镇将增多 ,并可以根据条件实行镇级自治。另一方面 ,农业为主的乡均宜改变为县级政府下派的乡公所。”(徐勇 :“变乡级政府为派出机构” ,中国农村研究网 )。我们深以为然。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乡镇建制必须保留有一种意见认为 ,乡镇一级可以取消 ,由县直接管村。认为可以取消乡镇一级的理由是 ,在计划生育工…  相似文献   
2.
小井村这类以村民组为基本认同及行动单位的农村,应该是极少的.村组建制本身,也有助于村民互动,也就在积累一些村组的认同.而村组共同的诸如水利设施、公共道路等,也为村组认同的建立,提供了功能性的理由.村一级以大量集体资源为基础,成为认同和行动单位,很好理解:利益调动了村民的认同.而中国绝大多数村委会都没有象样的集体经济.要形成村组认同,以解集体行动的难题,目前有两个特别好的东西可用:一是集体土地可以收租.二是国家以工哺农,可以将财政转移支付到村组.小井村以村民组为基本的认同和行动单位的情况,可能与其特殊水利有关,功能性的水利与村民组的认同,可能相互强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农村建立联系点仍极其普遍,比如扶贫帮困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等,但这与过去蹲点有所不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少了,往往是一年去联系点听一次汇报,看望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4.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在"以工补农"的大背景下,涉农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度正在密集性地实施,自上而下的资源输入为乡村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契机,社会各界无不期待乡村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然而,大量的经验调查发现,乡村社会的善治目标并未如期顺利实现,相反,中国乡村治理呈现愈加复杂化和多元化的样态,一些地区甚至频频陷入基层治理内卷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的调研为基础,深入讨论了该市以土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要政策工具的城乡统筹模式,并分析了其利弊。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遍意义的以规划为媒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政策手段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文章认为,以规划为媒介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不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期看,以规划为媒介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稳定的农村根基,从短期看,新型城乡统筹模式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6.
正当领导将视察当作发表政策信号的场所,而非真正蹲点研究问题时,地方就必须为上级领导提供这样可以发表政策信号的场所,就必须要"办点"。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相对来说,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关注集中于自上而下的推行,忽视了因为村庄本身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村民自治实践状况的不平衡性.本文讨论了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决定性影响,讨论了村庄规模、村庄社会关联、村庄精英等构成村民自治基础的因素,讨论了村民自治实践差异的现实原因.认为在当前的村民自治研究乃至所有关于农村制度的研究中,不能局限于制度文本和总体状况的描述,而应考察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在不平衡乡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与后果,同情地理解制度实践的现实,从而提高制度研究和农村研究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制度向何处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向哪里去,成为近年来国内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已经高度分化的农民和土地的类型作了区分,对到底农民要什么和什么农民在要作了探究。本文在把握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土地制度讨论中的浪漫主义情绪作了批判。本文认为保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中国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管理与物权法的适用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华  贺雪峰 《法学研究》2014,36(4):26-46
对土地管理制度的既有讨论,通常是从宪法第10条出发,没有考虑宪法第6条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定,将"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片面理解为民法所有权而忽视其所有制内涵。物权制度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反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超越新中国历部宪法和其它具体法律的基本宪法原则,运用物权规则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需以公有制为大前提。忽视公有制前提的物权化改革建议,陷入"私法‘宪法中立",的认识误区,加上对宅基地经济社会属性的误会,所提出的改革方案缺乏法理与现实依据。现有制度在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公共资源有效管理和农民权利保护等方面基本有效,下一步改革只需做局部调整而无需全盘重建。  相似文献   
10.
<正>绍兴市提出要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试验区,这是一个很大的雄心和抱负。这样一个宏大设想在绍兴也具有可操作性。基层治理现代化正在全国掀起,最近,笔者先后到湖北恩施和广东惠州调研,都了解到地方政府的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念与初步实践。湖北恩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验搞了三项工作,一是农民办事不出村,二是法律顾问下乡村,三是村医村教进班子。核心是转变党的工作作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广东惠州关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验,主要是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