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间、政府部门间、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既定财政体制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所反映财力的非均衡性可以清楚地折射出府际关系的一般特征.本文从政府间财力分配的角度来对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府际关系所呈现出的特征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模式可以归结为行政主导型法治政府模式.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过程特征,包括在国情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法治规律,伴随着对行政职能的理性调整,并力图激活和引入体制内民主因素以提供外部制约力量,而具体的推动过程又依赖于行政系统中的压力型体制,法治主导地位的确立还表现为人治因素的渐进式淡出.这种行政主导型法治政府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包括行政主义面临合法性质疑,法治执行力遭受官僚制壁垒,实际的法治绩效也难以衡量.  相似文献   
3.
以工具理性为本质的技术化追求贯穿于公共行政研究始终,科学化、技术化的价值定位非常明显。这种片面的技术主义研究路线虽有其历史进步性,但是也大大地限制了公共行政研究的方法论视野。后工业时代的公共行政研究应当超越传统技术主义局限,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论路径以增强自身解释力;以民主宪政为价值基石,超越狭隘的效率与工具理性,担负起捍卫民主政治价值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进程中的体制障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虽然在税源、财政能力以及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与协调能力上都强于乡级政府,但总体上看仍然没有摆脱"分级办学"制度下城乡教育二元分治的格局,县级行政区域仍然属于农村,从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仍然只是在农村内部调整教育资金的汲取和再分配,体制内可调控资源空间有限,对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发展非均等化的局面难以奏效。分税制改革后,府际关系呈现财力逐级集中与事权层层下放的逆向变化,县乡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矛盾突出,仅通过县级政府调整自身的财政支出结构来满足义务教育发展经费的需要,空间十分有限。地区间人口流动频次的加快以及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的逐步松动而带来农村义务教育外部效应的扩散化,导致县级政府无法有效地将提供农村义务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完全内化在县域范围内,县级政府面临实现均等化和解决内在投资动力不足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5.
陶振 《理论与改革》2012,(4):156-160
当前学界对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的研究主要围绕公信力现状测评、公信力流失成因、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以及公信力提升对策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方法上坚持规范与实证研究并用,融合了多学科的分析视野,越来越注重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已有研究对公信力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农民政治信任生成机制等方面研究较少涉及,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官僚制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三次主要理论范式的转型。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也实现从效率至上、注重绩效到重视公平、平等、公民参与等价值目标的转移。本文试从理论背景、价值目标、范式特征等方面对三次范式转型进行探究以概述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导向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7.
从类型看,政府公信力属于政治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组织与公众对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和评价,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自身形象在行政客体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认同.在属性上,具有公共信任而非私人信任关系、无形而非有形资源以及主导性与系统性三方面的特征.按照信任对象来划分,政府公信力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政府体制公信力、公共政策公信力以及政治精英公信力三种.  相似文献   
8.
陶振 《求实》2017,(8):41-54
基层联动治理强调以政府为核心,在不打破现有行政组织架构、管理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的前提下,通过搭建组织平台、机制创新、技术运用、流程优化等方式吸纳多主体参与,形成联动机制,以克服科层管理下条块联动不畅、信息孤岛、管理碎片化等缺陷。基层联动治理是整体性治理理论在技术上的升级、功能上的拓展和管理领域的延伸,有利于实现从处置问题向发现问题延伸,从事后执法向前端管理服务转变,从分散治理到整体性治理转型。但也应看到,现阶段的基层联动治理并未完全摆脱全能主义管制思维的路径依赖,其创新大多还是仅限于政府管理流程和技术优化层面,并未涉及到对基层治理的条块结构、职责分工体系、公共资源配置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的职能边界等更深层的体制机制的重构,仍需进一步加快基层治理体制法治化进程,厘清政府职能,理顺条块关系,积极构筑多元合作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社区网格化管理旨在不打破原有组织层级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的原则对原有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以实现基层整体性治理的目标。但过于倚重单一的行政化力量和科层化管理思维使得网格化管理自身存在着标准化的科层管理与社区治理生态多样性的冲突、行政化治理与参与式治理的冲突、目标责任制管理与逆选择困境、条块冲突及内整合困境等一系列的功能限度。破解这些管理负效应需实现功能定位转型、网格单元科学设置、基层联动治理以及基层参与式治理等多方面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来看,随着国家权力的扩展,乡村公共服务决策机制经历了传统社会时期的地方精英主导的协商决策模式、人民公社的指令化决策模式以及乡政村治结构下的混合决策模式的历史演变。总体看来,乡村公共服务决策机制是"供给主导型"而非"需求导向型",决策流程遵循的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表达路径。近代以来的国家政权建设成功地解决了权力扩展问题,但并没有完成以基层民主制度为核心的治理规则体系的建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