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不久前.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等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上海青年发展战略论坛”.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隆重举行。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上海青年工作新发展”这一主题.部分学者作了精彩演讲。本刊选刊部分演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1996年以来,社区发展的上海模式在全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在这一阶段上对社区发展的认识。当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大型国营企业收缩从1994年开始,公司法也是1994年通过的,其后国营单位大量衰退,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对应于单位体制消解,政府从管理的角度强调加强市民管理和社会服务,进而将城市管理重心从单位转到地区。  相似文献   
3.
城市精神是一种区域性的亚文化,它客观存在,却要从非物质的方面去认识、去体验。城市之有精神就像人有灵魂一样,其实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它  相似文献   
4.
社区建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阶段、经验模式和功能定位的简单回顾表明,它是一个从自发应对到自觉模塑的历史过程,目前已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相互纠缠的困局,这主要表现在行政化的逻辑、封闭化的陷阱、分割化的系统和法制化的实践四个层面。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建设,当下需要围绕社会建设的中心议题实现三个方面的实质性突破:一是发展社区的共同体意涵,二是提升社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构筑社区的网络化系统。而上海、武汉和沈阳等地的若干举措已经对此有所尝试。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基层社会的组织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计划体制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完全性组织”逐步解体。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要应对一体化组织的解体,必须重视各功能性组织的重建问题。社区发展的核心是社区组织在计划体制下,我国城市有“单位”和“地区”两个社会系统。“地区”相对于单位系统来说是边缘社会,它是生产的“后方”,职工生活的所在地。显然,单位的地位和作用比地区来得高和更重要些。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是政府组织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单位的行政化性质越来越淡化,单…  相似文献   
6.
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于社会组织概念首先要涉及到“社团”和“社区”的概念,从“社区”到“社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这个概念体系最初是19世纪中期由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的。他把“社区”定义为初级社会,是靠礼俗来维系的一种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7.
基金会管理与"第三次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去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是我国在完善市场制度建设中又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基金会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配套的产物。虽然,用自己的财富来帮助别人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所谓乐善好施自古就为人称道。但是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并且通过基金会来实现一个永远的理想则是近代社会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它起因于市场化的结果,又补充了市场的不足。一大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基金会在欧美各国兴起。主要是因为政府对社会福利和保障的投入有限,而社会又有各种不同的公共需求。所以早期的基金会以救济帮困为主,对残障、贫困户、病人、儿童…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在1957年提出来的,他在关于收入分配和劳动市场行为的研究过程中,开创了计算人力资本的方法。他的发现可以将“资本”的概念泛化,使劳动和资本这一对矛盾走向统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国家和地区里,"中产阶级"是消费社会的主体、民主政治的支持者、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的拥护者,"中产"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结果"异曲而同工"。今天需要放下"中产阶级"的概念,来考察职业分野下中国社会消除社会不平等、实现全面小康之路。中国依据职业和生活状态,可以分为富有阶层一精英阶层一知识服务阶层—直接生产者阶层—贫困阶层五个板块。在"权力"和"资本"两个维度中处于中间水平的中小企业主和知识服务阶层,是我国"小康阶层"的主要部分(或称"核心中产阶层")。中国能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核心中产阶层能否和数量更为广大的直接生产者群体联合,有效地实现其与资本和强权的对话,保证社会公平,从而建设一个有"中产"、没有"阶级"的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成为众多流动人口的集聚地。在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本科以上的高学历,有的甚至有国外留学背景,他们的存在使上海的发展更具有活力,也给本地的人以相当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