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聪敏 《中国人大》2013,(14):52-53
2003年10月1日至3日,日内瓦,美丽的莱芒湖平静而清澈。不远处的国际会议中心,第109届"各国议会联盟"(简称"议联")大会正在紧张进行。会议议程之一是改选议联执行委员。以许嘉璐副委员长为团长的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出席会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议联本身  相似文献   
2.
有人应你之邀来家做客,这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作为主人,理应热情接待,彬彬有礼。但总有自作聪明的东道主,几句“恶心”话,把好端端的气氛给搅了,把好事做坏。外交活动中也不乏此类不懂待客之道的主儿。早些年,我陪李鹏总理出访就碰到过几次。  相似文献   
3.
1991年5月22日,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不幸遇刺身亡,尼赫鲁家族第四代的杰出代表、印度历史上第六任总理结束了他47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得知此消息,李鹏总理指示我立即与外交部联系,尽快以他的名义发唁电。此时,外交部已拟就电文,正待报批发出。李鹏总理致接任的印度总理钱德拉·谢卡尔的唁电说:“拉吉夫·甘地先生是印度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人民熟知的朋友,生前为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印度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并请向拉吉夫·甘地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相似文献   
4.
外交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的光荣任务。随着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推进,中国外交也交也谱写出新的壮丽乐章,汇入这个文明古国走向新征程的宏伟交响乐中。  相似文献   
5.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一句话。老子的年代距今已十分久远,但实践证明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近半个世纪前,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著名的"蝴蝶效应",该理论的提出是受到一个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吕聪敏 《政府法制》2009,(7X):49-49
<正>1990年8月11日,李鹏总理应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邀请访问新加坡。访问中的一个插曲一度引起舆论关注。李光耀祝酒词中正面评价的语言固然不少,但其中涉及中国主权和内政,令中方难以接受。李光耀把台湾与韩国、新加坡同称为亚洲"新型工业国家"。  相似文献   
7.
吕聪敏 《中国人大》2010,(18):48-50
加拿大——一个遥远的国度。过去我们对它的认知是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70年前发表《纪念白求恩》的著名文章,使中国百姓对诺尔曼·白求恩的祖国加拿大有了一种亲近感,白求恩的名字使中加两国变得并不遥远。遗憾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漫长的20年间,中加两国没有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观察自己的周围时,不难发现,那些勤勉一生、高风亮节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对工作、对事业勇于担当、“从我做起”的同时,敢于承担责任,从不为自己寻找借口,更不委过于人。这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高尚的,因为它需要真诚坦荡的胸怀、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实在在做事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浮躁心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社会心态,其对立面是头脑清醒、处事冷静、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公平竞争。在生活中,因碰上急事、难事、烦人的事,我们很容易心急火燎,缺乏耐心,说话不理智。一时的浮躁情绪人人都可能有,过后冷静下来,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当浮躁成为一种惯性,成为一种常态,使人失去对自我准确定位的掌控,那危害就大了。人一旦染上浮躁的毛病,一则处理问题极易简单、片面,情绪支配思维,再则办事毛躁、漂浮,心思不能集中,既对处理人际关系不利,也对工作有害。要力戒浮躁心态,多些理性思维,静下心来,安心学习,认真做事,切不要无所事事,心神不定。做事情,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更不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在一个集体里,人们难免互相比较,但要看有没有可比性,比要得当。比的目的,是从比较中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差距,从比较中获取动力,增加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去赶上。  相似文献   
10.
增加接触、加深了解是建立互信和发展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围绕中美各自的关切和共同的关切,同美国会两院开展对话,增信释疑,扩大共识。同时要积极回应美议员了解中国的愿望,尽可能创造条件欢迎他们来华访问和考察。未雨绸缪,积极开拓中美议会交往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