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鼓吹在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范围内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合法的、渐进的改良实现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是以两个理论前提为出发点的: (1)国家竞争共享论。他们和历史上的拉萨尔主义、考茨基主义一脉相承,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崇拜者,但在具体的说法上又有些差异。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2.
世界的现代化大潮与中国式的现代化张式谷提出这个题目,意在讨论中国现代化模式问题。自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关于中国应当选择何种现代化的争辩,曾经是思想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争论的焦卢、即中国现代化模式问题。进入80年代,随着新一轮现代化热潮的兴起,这个...  相似文献   
3.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把改革界定为革命,既表明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一场事关管理和运行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必将给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观念带来广泛深刻的变化;又意在强调它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党和人民一方面勇于大胆地破旧立新,开拓奋进,一方面善于谨慎行事,稳步推进。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如此,那末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经济建设中心论的多层面内涵张式谷学习《邓小平文选》特别是第二卷和第三卷,可以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象一曲高亢响亮的主旋律贯穿于丰富多彩的乐章之中,它前后衔接,首尾呼应,一以贯之。又伴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  相似文献   
5.
《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尤其是它的第一阶段的论述,我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因为用明确的语言较为集中地谈论这个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是仅见的。自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以一章(第五章)的篇幅详加阐发以来,它就被公认为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最具有权威性的经典。多少年来,人们围绕着这些论述,一再进行解说、考证乃至发挥,争论不休。后人如此重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遗产,是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两次重大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复同志在《红旗》杂志上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曾提出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有过两次重大转折的论点。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史中一个重要课题的新的表述,对于研究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不无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熊文毕竟不是专论这个问题的,也就难免语焉不详。本文试图较为详细地阐述这个论点,以便和理论界的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7.
1928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前,作为国际执委会主要领导人的布哈林草拟并签署了提交大会的《国际形势与共产国际的任务》的总结报告提纲。这一提纲未经联共(布)代表团审议,就分发给出席大会的各国代表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认为,这不仅在工作程序上违反了以往的惯例,而且更重要的是,该报告提纲在如何估计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类似社会民主党人希法亭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机会主义观点。因为“照布哈林的  相似文献   
8.
概念、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理论思维的逻辑形式。任何一门学科,都毫无例外地要根据自身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提出一系列自己所特有的不同层次的概念、范畴,并形成其历史的或逻辑的体系。对这些概念、范畴及其体系的科学界说和规定,标志着这一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不仅是划时代的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这已为人们所公认。可是,按照通常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截止于1848年初《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例如,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史》和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就是这样写的。我以为这种看法虽然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是尚有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因为叙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和形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并强调的这个新观点,由于已经成为十四大报告立论的逻辑起点,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充分重视。为什么要把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归结为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是怎样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值此深入学习十四大文件之际,是有必要加以探讨和回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