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曹亚琴 《求索》2014,(6):99-103
心灵和谐是人的主观状态,是通过自我意识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它是人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内在知、意、情等要素相互协调、运行流畅的状态,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从静态上看,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的相互协调并适应外在世界的状态。从动态上舌,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从和谐发展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心灵和谐既包括个体心灵和谐,亦包含群体心灵和谐。个体心灵和谐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灵状态,是群体心灵和谐的起点和基础;群体心灵和谐是存在于群体心理的、和谐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灵和谐状态,二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体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心灵和谐的社会实现途径和建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亚琴 《求索》2008,(10):110-112
心灵和谐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对终极关怀的寻求,是人之本性使然。人类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本性,追求幸福、内心安宁、精神有所皈依的深层次期盼。本文从理论上探究,心灵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从现实中考察,心灵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中国人“心灵”拯救的需求。为了消解心灵的不和谐,笔者尝试从求真化异、向善博弈、立美宜心三个方面,营造人的心灵和谐的港湾。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初级阶段和当代文明的视角,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以及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廓清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曹亚琴 《求索》2012,(7):187-188,181
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国人遭遇前所未有的阵痛,呈现出"失落型"、"怀乡型"、"异乡型"的心灵失衡状态,从文化的视角探究其原因,主要由文化的特性在现实文化中的态势决定。在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作为塑造心灵成长的强大力量之一,它的合理发展是抚慰内心不安,满足精神幸福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主体性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也会阻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烙印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对国人始终具有影响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灵发展,一般高于其他社会青年,但其主体性的发展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了中国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群体本位的倾向,以及整合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资源,因此,可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同时培育创造性思维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