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9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1.世界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这是现时代的一个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目标,而这个理想社会的现实形式即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从其不同层次来看,有个人和谐、单元和谐、地域和谐和社会和谐,分别展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及要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乎天理人情和历史规律,同时必须明确"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进入了新千年、新世纪 ,上世纪末被西方公众评选为千年伟人和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和他创立的学说 ,是否会随着千年更迭、世纪交替而推移到时代的后面而成为应该送进博物馆的一块化石呢 ?凡是对当今时代的问题、历史走向和人类命运作了缜密思考 ,同时对马克思的学说作了深入研究的人 ,都会作出断然否定的回答。法国哲学家萨特说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 ,它没有被超越 ,因为产生它的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美国经济学家、哲学和法学博士罗伯特·海尔布隆纳说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需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4.
《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发表的《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一文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改革的理论。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来说,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吴江同志又就这篇文章写了《关于目前社会主义自身改革的性质》一文(《晋阳学刊》1986年第4期),表示了他自己的意见。考虑到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本文打算就社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于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深刻揭示。判断社会主义制度完善或不完善,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如果离开客观标准,从某种观念出发进行判断,就难免陷入主观随意性。那末,什么是判断社会制度完善或不完善的客观标准呢?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  相似文献   
6.
浅议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飞跃 ,意义重大而深远。以人为本 ,已经成为指导中国和平崛起的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就原原本本的马克思主义来说 ,以人为本是其体系的秉性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主张无产阶级解放即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 ,最能表达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的 ,莫过于《共产党宣言》所叙 :建立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概而言之 ,即人的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目标 ,…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源远流长江焕湖社会主义的东欧发生剧变之后,特别是苏联发生了易帜和解体的事件之后,人们看到自己许身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幸遭遇,不免陷入困惑。一位青年含着泪花问:社会主义果真完结了吗?我说:社会主义源远流长,谈何完结!且不说,我国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不仅讲斗争,而且讲包容,海纳百川是马克思主义的本然气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以包容的气度对待各种理论和现实实践的.没有包容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重要思想和重大课题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气度.  相似文献   
9.
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自1840年以来已经经历了一百五六十年,其中有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世纪之交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的世纪之交,现在已满怀豪情地迈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0.
人本漫议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心。半亩方塘,清澈如鉴,天光云影,映现其中,这等美景,与读者心境交融。哲人的思想,何由具有如此生机?“为有源头活水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也会有这种常读常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