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宏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策参与是指公民以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行为。社会转型与公民政策参与两者间存在必然的互动关系。文章从我国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依法治国、政府管理信息化、行政模式、公民素质六个方面的变化,从宏观层面上探讨了社会转型与公民政策参与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政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是我国社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变革社会中,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表现出主动性参与、利益性参与、多群体性参与、智能性参与、法制性参与等一系列新的特征;面对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新特征,作为公共政策活动最大主体的政府,理应采取一系列新对策,即树立开放的政策观念,确立和谐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扶持民间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强化公民政策参与的能力和主体地位,规范参与程序,尝试公民政策参与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池松军 《理论导刊》2007,(10):33-34
我国社会的全面变革为公民政策参与提供了前提条件。伴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公民的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利益意识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公民政策参与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由非理性政治运动式参与向利益性分配式参与的发展,由单一政治利益群体参与向多元性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发展,由单一的官方参与渠道向多样化的民间参与渠道的发展,由失衡性参与向平衡参与的发展,由表态性被动参与向智能性主动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公民政策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政策过程的基石,是政府政策活动不可缺少的智力资源,从政策过程看,目前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功能主要有政策议程阶段的民意表达功能、政策设计阶段的智力支撑功能、政策执行阶段的监督功能、政策调整阶段的评价功能、政策效果的支持功能。与之相适应,政府的政策取向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即确立以民主参与、法治、公开、社会公平、价值兼容等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政策取向体系。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松军 《学习与实践》2007,(10):101-103
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行政问责制的制度建设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问责对象的泛化、问责范围的偏颇、问责主体的单一,等等。加强行政问责制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社会变革与公民政策参与两者间形成了互动关系,公民政策参与的心态和方式深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并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池松军 《理论月刊》2007,(7):145-147
文章以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变革为背景,从理论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的变革与公民政策参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具体描述了我国公民政策参与向主动性、利益性、法制化、大众化、博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公民政策参与的方式转变与政府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民主法制社会条件下,公民的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利益意识逐渐形成,使公民政策参与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政府的政策取向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即树立民主参与的政策取向,价值兼容和利益双赢的政策取向,公开的政策取向,法制化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于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理论。具体包括坚持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基础,坚持统一战线领导权两个条件,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从组织上、思想上、政治上实现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等一系列成熟的理论。这一课题对我们如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亦有诸多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革与公民政策参与两者间存在必然互动关系.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经历了一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直接影响和推动了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发展.文章以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变革为背景,从理论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的变革与公民政策参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具体描述了我国公民政策参与向主动化、利益化、法制化、大众化、博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