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锁明 《学习月刊》2012,(14):17-18
政府信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政府信用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需要。为此,本文从政府信用的概念界定、客观必然性以及现实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对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有所禅益。  相似文献   
2.
王锁明 《人民论坛》2013,(11):30-32
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主体和承担者,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着力处理好主人与公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台上与台下、身下与心系、态度与本领、学生与先生、传承与创新、一阵子与经常化等八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锁明 《群众》2020,(2):5-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聚焦制度优势与治理体系改革、治理能力提升,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为人类制度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富有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在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特色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各环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就是要求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改革实践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就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大实践探索的力度,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5.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一些利益诉求相同或接近的个体组成的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屎集,采取静坐、集会、游行、冲击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压,并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局部性社会事件。现阶段我国一些地方频发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整体把握,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可行性,这就是必须树立整体意识,确定基本原理,抓住课程主线,突出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7.
王锁明 《桂海论丛》2012,(1):106-110
探讨群体性事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课题。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基本准则。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其根源在于严重脱离人民群众,预防和处置的根本之道是牢固确立和扎实践行群众观点,并将之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任务。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必要确立和强化忧患意识、时代意识、实践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整体意识、阵地意识和大众意识。当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媒介代表的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微传播时代。微传播时代的出现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必然产物。微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福利"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危机,要理性看待微传播,机遇与风险同在。当前,治理微传播中的乱象,需要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等多方发力,推动微传播朝更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锁明 《学习月刊》2012,(18):35-36
所谓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1]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的日益频繁,公德已成为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