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世意义的程序安定性必然有与特定适用范围相对应的“相对度”,而决定“相对度”的标准在于一国现有的法治环境和法治思维.决定我国当前对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保障力度与限度的法外因素是多元化的,应在充分认识现实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性调整,提升对程序性错误进行证明、认定、宣告与救济的力度,限制程序的循环进行、意思自治权的宽泛赋予和柔性程序制度的构建,同时对人为主观意识主导下技术调整无力的瓶颈问题持客观的认识态度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裁定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裁判方式。然而,我国理论界目前却对该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研究的缺乏致使裁定不仅在实践中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在某些领域还缺乏根本性的救济。因此,本文从裁定的法理属性出发,通过提出一些对裁定制度的完善性建议,旨在为裁定救济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基础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现行法)对裁定救济的相关规定不仅混乱,而且极不完善,常常造成当事人权利保障的缺失。在何种原则的指导下构建裁定救济体系、各种救济措施应如何具体设置、其相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是本文写作的意义和讨论的重点。一、民事裁定的救济意义司法公正通常是以承载着司法结果的判决和裁定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司法不正不仅存在于法治文明发展程度低的社会,就是在法治高度发达的超理想状态下也有其发生的必然性,这主要是由法律技术的漏洞、司法人员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4.
在公证活动中,对事实和权利的确认是以对支持事实和权利的证据的辨析和确认为前提的。而对证据的辨析和确认则是以证据的提供和获取为前提。公证证据收集是指在办理公证过程中,公证员依职责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或公证员依职责直接调取核实的证据的行为。公证活动中待证的事实有的发生于过去,而有的则发生在现在,加之公证活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证据提供行为的主体性,使公证活动中不仅存在着证明责任,而且还涉及证明责任在主体之间分担问题。因此,证明责任的分配是公证证明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构建公证证明活动体系的框架性支柱。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的修改过程中,新增了诉中检察监督——以纠违检察建议对审判行为的监督(第208条第2款),完善了了诉后检察监督——以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对生效裁判的监督(第208条第3款),并对执行检察监督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第235条).但是,诉前检察监督却并未设立,不得不说这是一大缺陷和遗憾.当然,这与目前检察机关权力和人员配置的有限性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设立统一健全的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只是先后在《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相关知识产权立法及司法解释中分散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使得诉前证据保全仅局限于某些类型的案件。2012年《民事诉讼法》将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正式引入,该法第81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  相似文献   
7.
胡思博 《北方法学》2012,(2):138-144
民事裁定的立法体例影响着其在诉讼过程中的功能发挥和价值体现。优化的立法体例是以清晰、简约为外部特征,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立法者对该制度的设计初衷为内在要求的。我国当前的民事裁定立法体例尚处于未能构成体系的初始化阶段。建立健全民事裁定立法体例是目前全面修改民事诉讼法所应注意和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复查性诉讼,是一种法律活动对另一种业已形成的法律关系进行合法性审查。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的形成和属性受到之前行政活动的影响,往往在收集、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平衡性偏差。分析行政诉讼中证据失衡状况产生的基础并对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良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沙提过,你们家还有没有洋芋了?""叔叔,还有呢,上次你给我们送的还没吃完呢?"在四师七十六团朝阳小区8号楼,每当住在五楼的哈萨克族妇女沙提过遇到住在四楼的胥学泉老人时,都会停下来寒暄一阵,沙提过问问老人最近身体怎么样,胥学泉关心关心沙提过孩子的学习情况。沙提过今年40岁,以前居住在十连,2014年9月搬进了楼房,自此与楼下的胥学泉夫妻俩结下了不解  相似文献   
10.
当事人实施某项诉讼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是民事诉讼中解决部分程序性争议的关键和难点之所在.鉴于当事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内在性、复杂性和难以直接判断性,常规的证明方法已难以在此类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主观心理状态的查明具有区别于对一般案件事实查明的特殊性,为此创设符合其产生原因和表现规律的新型证明方法是有效处理该类纠纷的方案之所在.在当事人主张自己的主观意思表示受到法院审判行为的不正当干预时,其应首先对审判行为不正当进行顺向疏明,然后再由法院对审判行为的正当性进行逆向证明.在司法机关依职权查明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恶意串通时,其应在一定的证明标准之下,根据相关行为的间接证据对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进行推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