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造成了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因此,我们要积极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促进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2.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促进生态小康建设,推动我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规律之真、生态道德之善、自然诗意之美的和谐统一。实现生态小康的目标,要求人们一要树立科学意识和生态整体意识;二要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三要树立生态审美意识和培养生态情趣。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因此,要积极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促进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提出,为我们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中国道路提供了精神支撑。“中国梦”丽买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中等收入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仍然很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还存在一些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大力发展教育,加大对人力资本的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5.
城乡关系是马克思自始至终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对城乡融合进行了理论探索。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提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实践方案: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扫除城乡对立的根源;发展生产力,且合理布局生产力;重视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促进农业和工业的结合,实现产业融合;重视科学技术对城乡融合的积极影响。马克思丰富的城乡融合思想对我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认识、更新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明精神成果的一种形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生态文明观念的现实作用,使政府、企业乃至全体公民真正自觉地加入到践行生态文明观念的行动中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的提出,为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中国道路提供了精神支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中等收入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仍然很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还存在一些障碍。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障碍,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大力发展教育,加大对人力资本的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是在唯物史观确立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自始至终都关心劳动者的状况,关注劳动过程的正义性,主张通过建构正义制度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从而实现劳动解放乃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对于构建中国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共存构成了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文化多元化的视野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明确这三种文化形态的关系,发挥三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探求具体的实践路径。要弘扬主流文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召力;依靠精英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释力;利用大众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造成了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因此,我们要积极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并促进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