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2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是由经济领域改革先行,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组织、社会福利、行政营理等方面的全面改变。据此,笔者曾提出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是被动变革型的,缺乏整体的设计和理性思考(郭伟和,2001)。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已经发生了整体的转变,虽然这一转变是被动的,但是背后仍然有影响其变动的因素,本文着重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越轨青少年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和工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正统理论下越轨青少年的社会干预策略模式,并从社会建构论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反思。随后提出社会建构论范式下的越轨青少年的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点和相应的工作策略,分别是优势为本的青少年充能发展方向、社区为本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案主为本的跨专业、跨层面整合工作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西方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危机,导致了福利国家的右倾化,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经过英美国家的回潮开始流行全球,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就出现了许多新动向,已经超越了左和右的争论,我认为有必要介绍给我国社会政策的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模式,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北京市大兴区司法局于2012年3月与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签订了《大兴区社区矫正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合作项目协议书》,开始为期一年的社区矫正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模式的探索。所谓专业社会工作是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为学科基础,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预防和解决他们因不良的互动方式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拓展训练、小组互动等活动,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恢复和完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透过深度融合的赵庄子村社会工作服务、协同发展的通运街道两级社会工作服务、吴店村社工站党群服务三个探索实践,我们发现北京市的镇(街)—村(社)社会工作服务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得益于三方力量的良性互动:基层党、政部门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态度、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学生的优质资源、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灵活机动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着价值承担和干预效力之间的内在张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evidence-based practice model)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工作的主导性模式,这一模式把社会工作实践置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指引下,希望借此提升社会工作干预效力。但实践处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都在挑战工具理性的实证主义专业模式。推行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往往遮蔽了反思性能动主体。因此,把理论研究嵌入反思行动的实践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对话,就能够更好地平衡好社会工作价值投入和干预效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7.
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社区建设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里程。至今,社区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热点,成为城市民政工作的重点,值此之时,民政管理干部学院郭伟和副教授对社区建设的兴起与发展、社区建设的实践模式和时序模式及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视角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反思,将有助于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新,再上台阶。  相似文献   
8.
郭伟和 《中国民政》2003,(10):36-37
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政策观念的演变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的角度来解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以便对此法规有一个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综合各地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情况,提出了存在的四大问题: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建设专职工作者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社区工作方法单调落后,居民参与程度低;社区建设内容局限,社区经济理解错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郭伟和 《思想战线》2011,37(4):42-44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