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从不同视角或层面解释了中欧合作现象,不过这些理论难以对历次中欧战略合作提供前后一致的解释。针对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了威胁认知-主权干预的理论解释模式。该理论解释认为,如果中国和欧洲大国之间具备共同的威胁认知,并且满足互不进行主权干预的条件,双方就能实现某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包括近年来建立的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文章通过选取外交史典型案例以及有关数据库检验了该理论解释,并从对象和时段两个维度扩展了其解释范围。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该理论模式之不足以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1年11月9—14日,世贸组织在阿联酋首都多哈举行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会议批准了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加入世贸组织,并一致同意自2002年1月起开始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  相似文献   
3.
阎梁  田尧舜 《当代亚太》2012,(4):100-112,159
冷战结束后,塑造东亚地区安全秩序的力量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雅尔塔体系的遗产,二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构建了在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而美国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上强化了其在东亚的单边及多边同盟体系。因此,雅尔塔体系遗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以往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东南亚诸国通过在东盟"10+"合作框架、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亚欧会议等平台实施经济外交,比较成功地把主要大国及区域集团力量牵绊在东亚地区,并藉此影响了冷战后东亚地区的政治、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4.
今年9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了《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对明年世界经济走势作出了预测。本文以《世界经济展望》为基础,结合欧洲主要研究机构和媒体的观点,对欧洲各地区及主要国家今明两年的经济走势综述如下。 一、西欧国家经济:正在走向温和复苏。西欧经济从2001年底开始复苏,但复苏力度弱于北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西欧此轮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国外需求的拉动。今年初,西欧大部分国家在出口稳步上升的同时进口却持续下降,表明该地区的内需仍然乏力。其中,个人消费仍受到抑制,但私人投资开始回升。最近公布的零售额、第二季度的GDP和德国IFO核心指数等指标显示,经济运行和信心状况令人失望,欧洲经济复苏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快。不过,也有一些指标预示了今年下半年和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小国在外交领域很难有大的作为,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这一思维定式的简单表述。不过,在观察当代国际事务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国凭借其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联合成立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外交能量。通过巧妙利用大国对地区主导权的竞争,小国不但可以从中收获经济利益,而且还能实现一定的政治、安全利益。本文通过分析东南亚各国在多边国际组织、自由贸易协议、次区域合作等实践领域中的经济外交行为,总结了其中的经济外交策略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6.
阎梁  何劲汶 《欧洲研究》2012,(3):101-115,16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与美国在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问题上产生了政策分歧,不过这种分歧在2006年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六国方案"出台后又实现了部分弥合。本文在分别尝试国际体系结构变化、核能领域的特殊性以及地缘经济与政治等理论解释路径后认为,美、欧的政策分歧及其弥合都可以通过运用地缘经济学理论给予比较合理的解释。文章结论部分指出,地理上的毗邻以及与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决策机制,是欧盟各国对中东地缘经济利益更为重视的两大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冲  阎梁 《亚非纵横》2010,(6):54-58
《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一书,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学者新近出版的一部运用事件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国家双边关系定量衡量的著述。该书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外关系的发展情况,覆盖了几乎所有对7组大国关系有影响的重要事件,根据记录绘制了中外双边关系曲线,得到一系列有意义和启发性的分析结论,并建立了一个庞大完整的中外双边关系数据库。这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但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之处,有待后来者继续挖掘,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l)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指标,代表了某一国或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产出水平。近几年来,许多中国新闻记者以及学者、政策决策者将人均GDP指标用于分析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非经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跨领域使用该指标,不禁使人产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制裁作为一种成本较低、政策实施可控、可逆的对外政策工具,其作用受到更多主权国家及国际组织的重视,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解决各种国际争端.中国外交迄今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对外经济制裁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支持.中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促使对方改变对外政策以及对外显示外交信号等.从实施主体看,中国多使用单边经济制裁,同时也谨慎而有选择地参与了部分多边国际经济制裁.就制裁范围与强度而言,中国多采取有选择的制裁而非全面制裁.在制裁内容方面,贸易制裁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金融制裁的潜在作用仍有待挖掘.在中国对外经济制裁政策的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制裁政策应反映何种外交价值观及传统文化,如何与其他对外政策工具协调,以及在制裁实施中应把握哪些外交智慧和技巧,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春夏,法、英两国先后经历了领导人更替.5月17日,法国新总统萨科齐任命弗朗索瓦·菲永出任总理.6月27日,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受任为新一任英国首相.两国对华关系会因此受到影响吗?今后一两年内,中国与欧洲大国关系的走向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