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7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兰州古城,黄河岸边,龙源佳处,一龙拔地而起,天矫腾挪,势凌蓝天,顿时,古城生辉,江山焕彩,万民仰首.此,兰州新添胜景——龙源雕塑也! 平生步履远及大洋彼岸,近遍长江南北,所见艺景不啻千百,罕见如此壮观.  相似文献   
2.
3.
中国文化中崇阳恋阴情结及其美学开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周易·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可以说,中国的哲学就是阴阳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中国人的一切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中,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包括审美观)产生深远影响。一般认为,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原则。孔子的礼乐思想源于周公 ,但有很大创造。孔子说的欲仁、好仁、乐仁分别为知性的、物性的、情性的对待仁的态度 ,相当于康德说的善的快乐、感觉的快乐与审美的快乐。礼乐均建立在仁的基础上 ,礼乐相通 ,均是仁的“文”化。礼是乐底子 ,乐是礼的升华。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体现出人格建造从感性始 ,经理性的作用 ,再到感性 ,最后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简论伦理善     
善是伦理学中的核心范畴,通常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什么是善、怎样行善的科学。但人们对善的看法并不一致,只要稍许考察一下伦理学史,就可发现,种种善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笔者试提出一得之见,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 广义的善与狭义的善 善这个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用得很普遍,但含义其实并不一样。大体上有三种用法: 第一种用法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善用来泛指一切与人有益的价值。不管是社会事物,还  相似文献   
6.
艺术典型是文艺界谈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但是,又是我们了解得最少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与美学界经常争论的美的本质问题相似。笔者一九七九年曾写过一篇《试论典型的美学实质》的文章。这些年常思考这个问题,略有心得,陈述如下,就教于方家。 一、一个不可忽略的基点:美 这些年,关于艺术典型内部结构的研究,有某些进展,但我觉得,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缺点,就是忽视艺术典型的特质,将艺术典型混同于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美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西方现代派艺术对我国文艺的冲击是相当大的,人们对这个几乎席卷全球的艺术“怪物”已过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似乎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现代派艺术与黑格尔美学的关系。一般,人们将现代派艺术的哲学渊源推到康德(1724—1804),然后越过黑格尔(1770—1831),到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  相似文献   
8.
伦理与审美都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方式。伦理追求人生善的价值,审美追求人生美的价值。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比较注重二者的联系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这诚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不仔细、深入地研究它们区别的一面、对立的一面,则无法真正认识它们的联系和统一。本文试图就伦理与审美歧异的一面做些分析,就教于伦理学与美学的同行。  相似文献   
9.
简论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特殊性 对美,人们习惯于分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类,实际上艺术美也是社会美,应该说是两类:社会美与自然美。 自然美有没有社会性?是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两个问题。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我们先从自然美的特殊性谈起,  相似文献   
10.
朋友们,大家好!我个人的专业是美学,主要是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史,但是近七八年来又主要致力于环境美学研究。环境美学的问题在中国最为突出的是城市问题,所以我把比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城市的建设问题上。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题目是《城市——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