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穷人情结是相当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大师共有的情结,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的穷人情结不仅来源于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更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的穷人情结,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意义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诺贝尔经济学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今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它不仅代表了现代经济学的最高研究水平,也昭示了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但不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却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弄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有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按要素分配是以各种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为前提的。人力资本理论从分析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揭示出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突破了传统的按要素分配格局,较好地解决了按要素分配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金融动荡使日本的“经济奇迹”变成了日本的“经济问题”,究其原因是其宏观调控方式没能随着经济起飞而及时地加以调整,没能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痛定思痛,现在日本正在进行从规制缓和到“金融大爆炸”,从渐进式到爆炸式的宏观调控方式的改革,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日本经济在金融动荡之后,其宏观调控方式有可能出现“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搞好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刨新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前提;搞好管理创新,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掌握新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创新的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要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解决好这三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靳文志 《求知》2007,(10):37-38
一、天津芯片产业的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芯片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芯片(chip)一般指人们所说的IC(Integrate Circuit: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固化在硅芯片上,它无处不在,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基础。芯片产业已被世界公认为是电子工业、信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以经济学家李嘉图、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自然地球观和以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的社会经济观,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都具有“里程碑”的性质。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吸收人类发展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人类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因此,我们应当加深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擎天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人类智力水平的提高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教育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的擎天柱,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科教兴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通过对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经济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在“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十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必须坚持协调发展,要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视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并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