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测量乡镇治理——基于10省市20个乡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治理"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是国内学术界很少触及的研究课题。作者对如何测量中国乡镇层次的政府治理水平做了探讨,并根据田野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方法,对10个省市的20个乡镇的治理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乡镇治理水平的三个宏观因素:经济发展、民主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分析结果发现,民主和社会福利水平会影响乡镇治理水平,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不会。对乡镇治理的量化测评在国内乡镇治理研究中属开拓性研究,测评结果也将有助于人们对乡镇层级的基层政府治理展开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进化论在生物学界的适用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进化理论能否适用于人类社会则一直存有争议。20世纪以前的思想家曾经对进化理论及其在解释人类社会方面有过热烈讨论,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随后,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污名化,社会科学研究在二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提及进化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完全摆脱了进化论的影响,诸如熊彼特、哈耶克等思想家的理论中都渗透着进化论的思想。1980年代,随着演化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学科间的相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对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政府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增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关技巧水平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则不存在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其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尚难确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是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根本特征。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但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未因基层民主自治而出现缓和迹象。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忽略了对个人两种不同自由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政府职能的区分。解决基层民主自治中的问题、缓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政府权力结构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东亚地区民众宽容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容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包括台湾)、日、韩三国民众的宽容状况及其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除了日本在三个领域均处于最高水平外,中国大陆、韩国和台湾在文化宽容、社会宽容和政治宽容的分布上并不均衡。此外,本研究还对三种宽容的变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国的宽容变迁呈现不同的趋势。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不能局限于制度层面的建设,民众的宽容意识对民主的良性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方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领域。伴随着制度创新,一直存在不同的制度设计理念和价值争论,而制度创设中的细节设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两类基层民主制度创新中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试图回答制度创新的价值原则和制度执行的细节设计如何影响政策或制度创新的效果。通过三个基层民主创新案例的制度特色和政治效果的实证与比较研究发现,选举、协商和票决分别是三个制度创新案例的关键要素。三个案例在提高基层政府信任、政府服务绩效水平、制度公正性以及民众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政治效果,但三个案例的政治效果又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至少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制度设计时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二是该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细节设计。在具备基本制度框架的条件下,制度运行的效果取决于制度设计中的关键细节。因此,制度设计中的细节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影响制度效果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基层民主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选举式民主是不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方向,将取决于两个内生性变量,即:村民的民主欲求和各地面临问题的性质。文章就选举民主能否增加基层地方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选举民主只是增强地方政府合法性的途径之一。在民主和政府治理的关系上,作者认为选举民主未必能够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目前中国农村基层政改并不存在一种成功模式适合所有地方,因此,不应该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某一种模式,而应该在给定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倡导和鼓励各地自主创新,探索适合本地方的政改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镇民主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中共在乡镇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消极"、"观望"和"支持"的转变历程。"公推直选"、"公推公选"两种常见的制度创新模式是"选举"和"选拔"之间的差别。文章从"候选人的竞争性"和"投票人的参与性"两个角度分析了10余年来乡镇基层民主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指出乡镇基层民主发展总体上呈现"迂回前进"的趋势,同时显示出"党内民主"优先于"人民民主"、"竞争"优先于"参与"两个基本特征;而现有的乡镇民主发展和乡镇领导干部任用制度面临在竞争和参与之间保持平衡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