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8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在我国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有许多特殊的环境条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高科技如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而稳步实现产业化,略陈管见,就教方家。一、政府在发展高科技的过程中所应充当的角色世界各国政府在促进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历程中,无例外地起着  相似文献   
2.
中国投资环境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迅速向国际化转变,外商投资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已不是过去简单的产品生产加工,而是把中国当作世界最具增长性的市场和全球制造基地,全面向中国市场纵深渗透。我们必须在“积极、合理、有效”的前提下,把外资向提升国内产业和技术竞争力方向引导,在政策上通过法律体系完善竞争的秩序性和公平性,使外资成为提高中国全球竞争力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我曾提出在现阶段应该对民族工业实行适度保护,实行保护和支持既要有选择又应适度,着眼点是为民族工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其在国际范围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牵涉面较广的问题,据我了解,见仁见智,存在有不同的理解和政策主张。这里,我就保护的必要性和战略重点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一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促使人口(数量与质量)、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持与变化)和经济(规模与结构)的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化很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的重视。国际上比较正式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从1997年下半年至今年初的东南亚和东亚金融风暴使这一地区的高经济增长势头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中国和香港在这次危机中不但经济稳定,成功地化解了各种险情,而且还负责任地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了资金援助,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但是同时在国内也滋生了一种侥幸心理,即正是由于我国对资本交易账户实行管制和人民币的不可兑换性才使我们没有受到相联的冲击。相反,我认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金融自由化和货币走向可兑换都是必然趋势。因此必须以向前看的、继续保持对外开放的态度去看待这次本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经济事件,特别是要搞清这次危机的实质,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训,加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和艺术。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这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不断深化,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保护措施逐步撤除,市场准入的提  相似文献   
7.
熊性美  陈晓莉 《求知》2002,(8):30-32
吸引外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一项重要战略。据统计。“九五”期间我国累计利用外资达到2800亿美元,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连续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连续6年居世界第2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国外的经济环境在许多方面与以往大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尤其是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根据这种变化以及入世的要求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及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出口加工区面临艰难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起步较晚,出口加工区并不像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一样为人们所了解,事实上,上述经济自由区都是在出口加工区的概念下引伸出来的。其通过对原料及中间品进口实施免税等优惠的办法吸引外国投资,发展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出口加工工业,为制造、加工或装配出口商品而开辟的特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性美 《学习与实践》2002,(8):37-40,51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截至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0484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美元。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1980至1999年的20年间,中国 GDP 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