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求,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关键在于党能否与时俱进地把握好这一要求。党必须遵循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着眼执政兴国的新实践,把握好党的自身建设的总思路、总目标和总要求。一、清醒把握党的自身建设的总思路。清醒地把握党的自身建设的总思路,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的首要问题。思路不清则方向不明,党的自身建设必然陷入昏昏然的状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回答和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  相似文献   
2.
以史为鉴,烛照未来,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作为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及中共党史的见证人、参与者和影响中共党史发展的关键人物,在不同时期,对中共党史的研究都倾注了大量的笔墨。三代领导人的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显示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从不同角度突出了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我们当前的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仅极为明了,…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仍处于选择何种出路阶段。马克思主义仅仅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怎样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仍是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步骤及领导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运用  相似文献   
4.
王翠萍 《学理论》2013,(16):65-66,77
随着SA8000这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逐渐被广泛接受,全球范围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乏模糊之处,但伴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越来越深入,我国企业要与世界接轨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跟上履行社会责任的步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探讨企业如何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之下履行社会责任,打造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6.
孙渭铭  王翠萍 《前沿》2010,(18):87-89
本文探讨的是我国从城市经营向城市管治思维转换的过程以及城市管治与城市规划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以前以经济效率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思想也呈现出许多弊端,不能够满足城市健康发展的理论需要,因此城市管治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兴理念被提出,虽然我们还处于探究摸索阶段,但是随着对城市管洽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深人研究,最终我们会构筑出适合与我国城市发展的城市管治理念。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的社区空间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本文从建构社会认同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开展群众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情况和所处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就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重建社区空间,从区域、组织、文化、情感等方面培育社会认同,开展群众工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详细阐述和具体部署,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是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历次党章(党纲)都对党员发展对象作了明确规定。什么样的人可以入党?在党的历史上,不同时期党有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最终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