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宪政视野下中国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使其发挥应有的效能,是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必须以宪政为框架规范和约束我国的行政权力,这既是宪政国家内在的本质规定,又是我国行政权力运行的现实要求。针对我国政治权力结构失衡、利益关系主导行政权力等现实障碍,必须从推进政治权力结构的均衡化、重构财政权运行关系等多层面入手,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相似文献   
2.
理想状态下的行政权力运行结构应当是一种均衡化的结构。但由于我国现实政治权力结构的不均衡、利益关系主导行政权力等原因。现实中的行政权力格局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加剧了行政权力的异化与失范,更增加了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制约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处于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国家治理和执行力建设的许多挑战,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本文以目前我国土地政策执行失真为视角,从中央与地方的非均衡利益、政策执行机制乏力、执行监督空缺等变量系统分析了地方政策执行失真的深层原因。本文认为,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益空间的存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和政策执行监督缺位的组合是土地征用政策执行失真最基本的行为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精英偏好、政绩导向、利益驱动和竞争催化,共同构成了县级政府自主性决策的四个重要动力源。在县级政府自主性决策的权衡中,四个动力源在特定的决策条件下相互交错和碰撞,其运行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多元耦合共振,由此促成了县级政府自主性决策的衍生与扩张机制。县级政府自主性决策扩张的行动路径表现为三种:显性视界的积极创新、模糊空间的能动逐利和灰色地带的主动扩张。  相似文献   
5.
"非典"之后的国家与社会(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击“非典” ,既是对全民族的考验 ,也是对每个人的考验 ,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一次严峻的检验。这场考验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这些反思的意义显然已超过了抗击“非典”本身 ,对于全社会今后的协调发展 ,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作用。本刊特约本院部分教师对此进行笔谈 ,以期引起更深层次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孙广厦 《人民论坛》2010,(11):48-49
在中国语境下建构地方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应充分认识转型期地方治理的复杂性,进而据此阐释和探究治理主体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建构核心价值,避免对治理运作的误读;深化体制变革,推进"机制优先"之后的治理转型;培育社会资本,建立可持续的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县级政府自主性决策的研究,既契合新形势下加强县域政治发展与体制变革研究的理论要求,又符合破解省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决策新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助于解释和厘清学理研究与权力实践中的矛盾观点。从分权化改革这一时间维度来看,县级政府决策具有自主性凸显,政府体系"同构"、"一体"等共性特征,但同时它又具有县域决策实践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划分为理论基础 ,力图通过国家职能的二重化 ,最终一劳永逸地摆脱国家。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职能二重化的理论进行评析 ,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宝云  孙广厦 《探索》2007,(6):118-121
回首志愿者运动在中国已经走完的13年历程,对比西方国家半数以上的参加人数和国内不超过2%的参与率,笔者发现其实我们对这个舶来品有太多误读从志愿者的主体看,西方国家是社会而国内则是政府部门;从动机看,西方国家强调多样并存,并把单纯利己和为己利他作为主要推动力,而国内则选择单一价值取向即无私利他;从发生机制看,西方的志愿者运动覆盖范围极广,从盈利性、非盈利性、服务性组织到倡导性、表达性、非服务性组织,而中国则只有非盈利性、服务性组织.本文认为这些误读不仅严重影响了志愿者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将制约市民社会在中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Q书记现象”是当下中国政治生活与公共行政过程中一个极富价值的研究课题.基于交易成本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哲学的理论框架,Q书记推行制度变革的社会成本远比经济成本更为复杂,应当基于施政者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契约”来推演公共行政改革的优劣.各方需要从改革者的长期实践判定公共行政改革的最终实效以及施政者的政治人格与声誉,应当给予改革者足够的施政时空和宽容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