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对“三农”问题一贯予以高度重视,并重点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作了系统论述。关于基本原则,他强调“四个必须”。关于基本思路,他强调应以大力发展农业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对苏俄农村建设问题有着切身的体认和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蕴涵丰富的农村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的逻辑蕴涵可概括为"四论",即农村建设之战略价值论、农村建设之总体布局论、农村建设之基本动力论、农村建设之外在保障论。此"四论"科学阐释了"因何建设、建设什么、何以建设"等关于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列宁的农村建设理论,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予以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建党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正确的、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创与奠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规划与践行、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延伸与创新、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拓展与升华,分别作出了重大贡献。回眸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拓新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启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官德建设的二重性缘起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则愈益凸显。为增强官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必须把握官德建设的二重性,即在官德建设中必须将官员的引领经济之德建设与为官从政之德建设相提并重。各级官员既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道德观,并将其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具体经济活动中,又须恪守"忠、勤、廉、公、实、进"六字箴言,为善政,做好官。  相似文献   
5.
协同学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近年来党和国家的相关会议文件,为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了确凿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当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效率低下、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存在,以及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本性与独特优势,决定了其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证研究已证明,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有助于增进社区农民福祉、实现社区和谐稳定、加速基层政府转型和优化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在评判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要依循三个基本维度,即历史与现实相观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对比。  相似文献   
7.
官德建设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官德建设具有二重意蕴,即官员的引领经济之德建设与为官从政之德建设。强化六种意识,是官德建设的逻辑前提。强化宣教、加强自修、健全监督、优化环境是官德建设的四大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以重大理论创新有力推动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践进程,从中显现出三大特征:坚持以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灵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的思想建设;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理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乡贤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重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具有确切而充分的理据:既有来自历史的经验支持,也有缘于现实的迫切需要;既有中央政策的宏观指导,也有个人意愿的内在驱动。特别是近年来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困境与挑战,以及中央对新乡贤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政策导向,使得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具有了无可置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转型期的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实质是失业问题,其解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城市弱势群体的特征、成因作一剖析,从中找出扶助之策,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