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庞虎 《求实》2012,(9):11-14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规律,必须着眼于质、量、度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质"就是要实现场域上的本土化、时间上的当代化、主体上的大众化,反映在"量"的方面表现为曲折的斗争态势、复合状结构体系、台阶式发展轨迹、继发型运行效果,并且在"度"上要遵循真理性、实践性、渐进性的科学原则。只有坚持质——量——度的三位一体,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航向。  相似文献   
2.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和当前再次召开的文艺座谈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二者在文艺工作的立场、文艺创作的方法、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建设的效应等四个方面都体现了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两次文艺座谈会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政治信仰在我国党建中开始淡化。新时期为了防止党员的信仰缺失,重新诠释信仰与政党的关系,从信仰危机的视角来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国共两党在信仰建设方面的对比,以历史为镜面,总结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继续推进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4.
知识精英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又不是万能的。长期以来,由于过分迷恋于政治情结、启蒙心态和终极关怀,使知识精英出现了严重的角色扭曲。新时期,知识精英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主要应在创建多元文化、维系和谐关系、促进机制创新等方面有所建树,力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5.
莫东林 《求知》2022,(2):18-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一定能够使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书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其"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党始终能以高度的自我革命勇气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独具优势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总则中并无身份的专门规定,刑法理论对身份的理解也没有达成完全共识,当身份与共同犯罪联系起来时显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对无身份者能否与有身份者成为身份犯之共同正犯问题,更是存在激烈争论。无身份者可以与有身份者构成身份犯之共同犯罪,但由于无身份者的行为对于身份犯而言并不具有实行性,因而无身份者只可以构成身份犯之共犯,不能与有身份者构成身份犯之共同正犯。  相似文献   
7.
纪律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纪律建设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国各阶段的历史使命,历经起步与建构、发展与曲折、调整与变革、创新与完善,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党的纪律建设理论;积累了以严守政治纪律为首要、以严明党的组织纪律为基础、以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重点、以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为抓手等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8.
庞虎 《理论月刊》2002,5(7):74-76
本文从思维模式入手,通过总结建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构建了“创新———开放———理性”三位一体的党建模型。其中,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党的建设的动力源泉;开放(包括面向世界和党务公开)为党的建设提供广阔空间;理性(把握三个着眼点)保证党的建设的科学航向。新时期,只有坚持创新(动力源泉)———开放(广阔空间)———理性(科学航向)三位一体的党建思维,大胆开拓,积极探索才能保证党的建设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9.
庞虎 《长白学刊》2005,(6):78-79
法治启蒙是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脆弱的经济基础、腐朽的政治体制、落后的价值观念、恶劣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它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蔡廷锴的政治生涯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每次转变都与国、共两党的立场态度直接相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引发了蔡廷锴的福建事变;而中共的"左"倾关门主义又限制了蔡廷锴的转变前景。伴随抗战形势的恶化,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蔡廷锴的报国夙愿提供了契机;但蒋介石阻碍了蔡廷锴的救国之路,使其走上"第三条道路"的艰难尝试。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的内战独裁行径断送了蔡廷锴等"第三条道路"的梦想,最终在中共"五一口号"的感召下,蔡廷锴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的征途。国共两党与蔡廷锴政治转变的实践证明:政党只有依据客观现实,及时调整政策路线,才能争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爱国民主人士只有坚持爱国情怀与政治立场的统一,才能实现报国赤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