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董淮平 《团结》2011,(4):9-1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由于"选择自主发展道路,没有陷入拉美地区的‘依附性陷阱’与东亚等国依赖美国的‘傍大款误区’,没有采取俄罗斯西方化转轨的‘休克疗法’,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而且在文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叶适都生活在处于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第二个高峰的宋代,作者认为,由于两人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观察角度,他们的人口思想不尽完全相同。苏轼不把人口多寡作为衡量国家贫富的标准;叶适则继承了传统的人口愈多国家愈强的观点。文章中进一步指出:苏轼的“民本”和叶适的“功利”倾向是导致他们在人口思想上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之际.本文在体悟并认同有关上海解放与中国解放之深远历史意义和巨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从叙事史的价值取向出发,深入探悉60年来主流意识形态对“解放”的不同建构,以及这种不同的“文本”对中国民主党派、中国公民乃至中国命运的深刻影响;读解当下“解放叙事”之符合时代潮流的多元性特征;揭示这一特征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健康发展的价值所在;展望作为参政党的中国民主党派应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话语权力”。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淮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2-106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本质属性是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它表现为对于动植物的亲情、对于大自然的感恩意识以及利用资源的责任体系三个层次。从当代生态主义的视角考察,佤族传统生态观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之向度,从而对于当代全球的生态平衡,对于中国科学、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内涵及其与当代人类价值观的可通约处,可以使佤族在未来寻找到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佤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民族调查材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傣族和蒲人都是在德宏地区居住较久的土著民族,在历史上曾有过交错杂居,来往密切,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的时期。元代以后,由于政治局势变化,引起当地的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傣族成为德宏地区的统治民族,而蒲人却逐渐衰落,并由坝区向山区迁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