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新世纪新时期以来,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标本兼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继续运用民主和法制的力量,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发挥法制对干部权力行为的威慑力量。干部行为规范引领着社会风尚,干部行为规范调整着权力运行模式,干部行为规范指引着党员干部行为的方向。要建立反腐倡廉行为法制体系的基本原则,完善国家行为法制体系和进一步完善党内行为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法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为法治政府的建设和发展畅通了道路。法治政府自身无法支撑自己,需要给自身的完善找到一种外部支撑,而寻找精神的支点也是每个公务员的心灵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公务员精神不仅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阿基米德支点",也是公务员全面发展的精神支点。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主导力量。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具有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存在明显的缺失,成为当前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应从发展、教育、实践、尊重几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培育农民公民意识,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仅有美好的愿望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重构和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转型和法治思维的确立。良好的公民生态法治意识是"美丽中国"的公民作为"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支撑。公民积极自律的精神能够使普遍有效的生态法治秩序得以实现,公民生态法治意识的形成能够使环境权利保障更为有效,生态法治意识有利于理性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与公民的实际,根据法治的要求,善用法治方式,通过一系列法制路径、行政路径、社会路径来培育公民树立生态人权意识、生态公平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秩序意识、生态自我约束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地挑战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治理主体,地方政府只有依法有效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政府对事件的治理,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必须加强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标本兼治地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全面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增强法治理念。政府及其公务员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树立现代意义上的权力观,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控制行政权力,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地挑战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治理主体,地方政府只有依法有效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政府对事件的治理,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必须加强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标本兼治地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9.
依法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法治是提高党依法执政的大环境.现代法治理念的缺失,已经成为我们党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观念障碍.要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质性突破,必须排除传统的理念上的浊流,树立现代的法泊理念,从传统的"治民"向"治官"转变,坚持用现代法治理念来指导执政党的执政活动,依法执政,才能走上民主、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